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海归学历 破除崇拜好打假

2012年08月09日 11:2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从厦门大学傅瑾到北京化工大学陆骏,十天内连续两名教授被曝学术造假,引发社会对海外高端人才引进模式的思考。不少人要求对人才审核程序、造假惩罚制度等进行改革。

  改革究竟怎么改?应先从思想开始!

  造假事件暴露了高校对海归的崇拜。回顾两起造假事件,破绽明显,只要认真核实,完全可以避免。相较制度缺失,教育界对海归的盲目追捧,是造成此类人为疏忽的原因。近年来,一些“学科带头人”及“长江学者”等名利双收的职位多为海归担任,“洋文凭”在高校竞争中优势明显。高校在招聘中为海归 “大开绿灯”,巴不得赶紧招致麾下,顾不上“验明正身”,因此轻易被投机分子钻了空子。

  造假事件折射了社会对文凭的崇拜。撇开文凭造假不谈,傅瑾的学术研究能力可圈可点,同事、学生也认可她的真才实学。然而,即使能力突出,若无“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这张入场券,她可能连厦大的门也进不了。“以文凭论英雄”的招聘方式往往阻塞了许多有才之士的发展道路,导致部分学者一时鬼迷心窍,走上造假的不归路。

  只有破除“海归崇拜”,改变“文凭至上”的用人观,从思想上铲除滋生造假的土壤,方能还高校一方净土。(齐心)

【编辑:朱峰】

>留学生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