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二三线城市现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回流潮”

2012年08月20日 17:08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随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高层次人才出现向更加宜居的二、三线城市“流动”,同时心态上多了些深思熟虑的“放弃”,少了些“逃离”的悲情。

  尽管从未到过吉林省长春市,同济大学博士生贾宝印还是决定到那里做一名选调生。20日,他到长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正式报到,开始了他在北国春城的新生活。

  贾宝印告诉记者,毕业的时候,他也有别的工作机会能留在上海,为此他曾犹豫很长时间。“我看中的就是长春未来的发展机遇。”这个山东小伙儿对记者道出了心里话。

  在同济大学,选择“逃离北上广”的不止贾宝印一人,他导师所带的13个博士生中,只有一人留在了上海,其他人都选择到别的城市发展。

  同样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博士,迟洋本身就是吉林人,在同济大学主攻隧道专业多年之后,也选择到回到家乡工作。除了考虑在父母身边,也对未来二线城市的建设有着自己的抱负。

  “职业发展前景是学生就业中最看重的要素。”她表示,由于一线城市人才饱和、生活成本过高,不少毕业生都选择了二、三线城市就业。尤其是对于从二、三线城市走出去的毕业生,回生源地就业,一方面可以获得更多的晋升空间,另一方面也可以服务家乡。

  一面是“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就业压力和生活成本的提高,一面是二、三线城市以优越的岗位和薪金招贤纳士。目前,同济大学通过多种形式,已经与包括柳州、长春、宁波、温江、无锡等超过50个二、三线城市的政府和企业建立人才推荐和联合培养机制。

  不仅国内高层次人才,海外归国人才也出现流向二、三线城市的趋势。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中心共同完成的《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显示,中国海归的创业地点,正在逐渐转向内地及中小型城市。

  蓝皮书认为,大城市的竞争压力大,创业所需要的资金比较多。与之对应的是,中小城市竞争压力则相对较小,政府能给予的支持也相对更优惠,吸引了大批海归人才。例如,长春高新区对引进的海外高端领军人才给予60—200万元的启动经费等优惠政策。

  美籍华人赵柏松今年2月在长春高新区成立了吉林省霍普金斯药物研究院有限公司。他认为,这里有很好的创业环境,能让科研人员全身心地推广科研成果。

  日本华侨、《西日本侨报》社长董発明也正在联系中国多个地方,想回国创业。“目前我更倾向于在二线城市创业。”董発明说,二线城市比一线城市对人才更加渴求,给予了更大的优惠政策,让我们回国创业免去了很多后顾之忧。

  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李昕认为,与一线城市相比,二、三线城市表现出明显的比较优势。一方面,伴随产业结构的调整,很多行业在一线城市的发展趋于饱和。另一方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政策在二、三线城市的实施,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正在缩小。“与其说是高层次人才的逆向流动,不如说是二、三线城市蕴藏着实现高层次人才成长的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如何接纳“回流”高层次人才,避免人才又“溜回去”,这对二、三线城市来讲,是值得认真考虑的事情。“简单待遇上的优惠是不够的,一定要靠机制上的保障,给这些人才事业上的支撑,让他们有一个能够发挥自身价值的舞台,才能让他们安心在二、三线城市中尽情释放自己的光彩。”李昕说。(记者何悦)

【编辑:朱峰】

>留学生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