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海归科学家杨崇林:创新创业 报效祖国

2012年08月23日 14:48 来源:经济日报 参与互动(0)
海归科学家杨崇林:创新创业报效祖国
“海归”科学家杨崇林

  杨崇林,1998年至1999年在意大利国际遗传工程和生物技术中心任访问学者。1999年至2005年分别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和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做博士后研究。2005年7月至今,任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并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各种优秀科研人才的纷纷回流,应归功于国家经济实力的提高,归功于党和政府对科技事业的重视

  我1998年在国内获得博士学位后出国,期望通过博士后训练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在国外工作的几年时间里,我逐渐对“程序性细胞死亡”这个研究方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2001年底开始,我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薛定教授的实验室里,用模式动物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程序性细胞死亡的主要方式是细胞凋亡,它对多细胞生物体的发育、组织和器官的动态平衡十分重要。大多数重大疾病都跟细胞凋亡的失调相关。比如,神经系统细胞的过量凋亡会带来老年痴呆症、帕金森氏综合征等神经退行性疾病;而细胞凋亡不足通常是各类癌症的直接原因。

  研究细胞凋亡的主要手段有两种:一种是以模式动物,利用遗传学手段解析细胞凋亡的调控通路,我走的是这条路。另一种是运用生物化学方法研究细胞凋亡机制,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教授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多突破性成果。

  我在薛定教授实验室里一直做到2005年,其间与实验室同事一道发现了线粒体上的一个促凋亡蛋白,在凋亡发生后可以从线粒体释放出来,与另一个降解DNA的酶协同作用,促进凋亡细胞的DNA降解。

  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在科研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大约从2003年开始,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所开始大规模招聘海外人才。我在《科学》杂志上看到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发布的招聘实验室主任(PI)的告示,感觉与自己从事的研究方向十分吻合,因此应聘。

  2005年7月,我作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的引进人才回国,到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工作。科学院给了我2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所里又提供了10万美元的仪器支持费和100万元的经费支持,这样,我购进了跟国外实验室硬件水平差不多的设备,又招了一些学生,很快建立起自己的实验室。

  从那时起到现在,整整7年过去了,我很明显地感觉到国内科研方面的进步。1998年我出国的时候,国外的学术氛围比国内浓,学术交流很频繁,学术水平明显比国内高,生命科学领域出国的人很多。而我回国前后,越来越多的人回来了。

  我回国7年,感觉最显著的变化,是国家对科研的经费投入明显加强。7年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的经费资助是100万元,现在是200万元;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原来只有100万元,现在平均300万元了;自然基金面上项目过去是三四十万元,现在到了七八十万元……

  人才的回流,经费的增加,让我们的研究水平越来越高。以秀丽线虫为例,秀丽线虫是一种非常好的模式动物,在现代生命科学研究中有重要地位。从2002年到2008年,有3次诺贝尔奖的获得者都是以秀丽线虫为模式动物做研究取得了获奖成果。国外从1963年就开始研究秀丽线虫。但在中国,直到2004年,才由归国学者张宏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建立了国内第一个专门以秀丽线虫为模式动物开展研究的实验室。我在2005年建立的实验室是国内第二家。近年来,这种实验室越来越多。去年已经有26个实验室主要用秀丽线虫研究各种生命科学问题,今年应该超过30个了。我国科学家以秀丽线虫为模式动物的研究论文,在《自然》、《科学》、《细胞》等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不断增多。

  基础研究者不能急功近利,需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然后长时间地探索下去

  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科研,最需要什么素质?最重要的是你要喜欢,要有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热情、毅力。

  细胞凋亡被誉为“细胞的绝唱”,是一种创造性的毁灭模式,它也为组织和个体发育赢得生机。这个研究方向曾经是生命科学领域的热点,它的发现曾让3位科学家摘得2002年诺贝尔奖的桂冠。但个体发育中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还远未阐明。比如,发育过程中细胞凋亡的信号是什么?细胞死亡后如何被有序地清除?这些都是我们正在研究的科学问题。

  我的实验室的第一个5年是打基础。最初3年,我十分繁忙,建实验室、教学生。从2008年起,因为前面几年的积累,实验室出了一些科研成果。2010年,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现在是第二个5年期,我希望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开辟新的方向,研究跟凋亡细胞相关的一种细胞器——溶酶体。溶酶体相当于细胞的物质回收工厂,它的功能失调与数十种疾病直接相关,因而揭示溶酶体的功能维持和调控机制十分必要。

  我还希望能结合实际,在药物研发等方面与相关科学家合作。不管是细胞凋亡过程,还是溶酶体稳态维持,在理解了它们的调控机制后,我们就可以基于这些调控机制,确定哪些蛋白质可以成为潜在的药物靶点。通过与化学家合作,寻找药物设计和研究的方向。

  我们实验室就前述这些课题,发表过一些论文,还有些正在研究。我个人并不在乎发多少论文,而是注重研究深度,每个工作都要做踏实,尽量做到最好。每周一,我要开一个实验室的组会,了解每个成员的研究进度。隔周开一个文献阅读会,讨论国际上最新的相关文献。我可能有实验室依赖症,大部分时间泡在实验室,如果有一天不去实验室,就觉得不对劲。这几年,每年春节,学生都回家过年了,我还要天天到实验室转转,更乐意在实验室呆着。

  做科研,是苦行僧式的生活,要热爱探索未知世界,才能有动力;要坚持下去,就会有收获

  我的学生们都很聪明。但中国的教育体制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很多孩子小学中学阶段就进入应试教育的怪圈,上大学容易厌学,逃课去玩,很多东西都不知道。招进来的研究生,有些读博士还得从头告诉他们好多常识性的东西,补大学的课。

  培养学生是一个相互适应的过程。我开始的时候没有经验,学生会有一些不高兴。我回国时的理想是希望把好的经验传授给我带的学生,避免他走弯路。有的同学没意识到读研究生是很苦的事情。研究生阶段知识的积累、研究能力的训练、论文写作及语言表述能力的培养,都很不容易。学生没有思想准备时,他会觉得即使他尽力了,也很难达到我的要求。但事实是经过更多的努力,他们会做得更好。

  刚回国时,有个学生对科研的艰苦程度心理准备不足。当时她有个课题需要有进展,要毕业,要发文章。我要求严格,就经常督促她,结果她烦了。好几次我跟她说话,她转身就走了。我还是坚持督促她,让她把该做的事情在规定时间做完。她的论文有些波折,从开始投稿到发表,有2年时间。论文发表后,我们实验室一起庆祝,我说,你在我们实验室吃了很多苦,对你将来肯定有好处。她毕业后在加州大学做博士后。我们在学术会议上再碰到时,她说,“一切都是值得的,感谢老师。您当时的训练,让我在做博士后时轻松很多。”其实我们多数人都一样,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经常是我们前进的推力。因此,我觉得“尽力了”这个词要很谨慎使用,我们每个人应该而且也可以做得更好。

  当然,学生的自信来源于其工作获得的肯定。我对学生尽量以鼓励为主。不管他的工作是一个大的突破还是一个小的进展,有错误要纠正,但鼓励还是第一位的。有些爱动脑子的学生,会设计实验方案,寻找他们自己有兴趣的东西。我对他说,你在你的小方向上,应该比我知道得多,你三四年研究一个问题,应该是这方面的专家。

  现在这些学生都挺好,我很满意。我经常对他们说,任何一个生命科学现象都需要很多人的研究积累,才能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我们做的是非常基础的研究,是坐冷板凳,但要把冷板凳坐稳坐好。不要随波逐流、盲目追逐热门,找准方向,坚持下去就会有收获。(杨崇林口述;记者佘惠敏 整理)

【编辑:朱峰】

>留学生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