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海鸥”的权衡与选择:寻找最适合的生存方式

2012年08月30日 17:0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北京8月30日电 题:“海鸥”的权衡与选择:寻找最适合的生存方式

  作者 娄晓

  “海外的环境相对宽松、自由,能接触到世界顶尖的资源,高水平的平台。”近日,日本“海归”小图(应受访者要求隐去真名)在回到中国工作3年之久后,选择成为一名“海鸥”,再次“飞”到海外寻找最适合自己事业发展的方式。

  小图留学日本5年,获医学博士学位,2009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担任副研究员,致力于肿瘤研究工作。尽管国内的工作为小图提供了较为稳定的收入和生活,但她仍然渴望去海外闯荡,“未来一段时间可能会两边跑,权衡哪一种生活更适合自己。”

  小图告诉中新社记者,“美国是肿瘤科研领域的领头羊,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希望能把自己的科学研究更好地转化为成果,更有利于自己事业的发展。”她表示,薪水不是影响她选择的原因,这样的决定更多地取决于理想的工作环境和一流的技术平台。

  目前,小图的丈夫留在中国工作,年幼的女儿将由家人在海外代为照顾。和家人的暂时分离、子女的教育及照料父母等现实问题是小图不得不面对的。

  小图坦言,决定做“海鸥”需要自身的勇气和家人的支持,而身边的“海归”在面临同样的选择时也更多地受到亲情牵绊,“我与家人约定3年之内团聚,希望自己能在3年内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

  随着海外人才归国服务的形式日益灵活,“海鸥”这一群体应运而生。有资料统计,目前中国的“海鸥”群体已远超10万人,而且增长趋势迅猛。而像小图一样由“海归”转变为“海鸥”的人才环流现象也正成为全球化的最新趋势。

  近日在北京发布的《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指出,要努力发挥“海鸥”的作用,更有效地推动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历史进程。

  “海鸥”通常具有较高的学历背景和国际化视野,然而出于对再发展的空间、子女教育、回国生活等实际问题的顾虑,他们多徘徊于“归”与“不归”之间,游走于中外之间,寻找兼顾自身事业与家庭的生活方式。

  在中国国务院侨办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李明欢看来,“海鸥”的生活方式是海外人才所选择的最有利于他们自身生存发展的方式,他们在不断地权衡与选择,既对国家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对自身发展有利,来实现双赢。

  她说,“‘海鸥’需要原居地与所在国两个世界,他们在与自己博弈,能在这两个世界中选出最优的组合,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才是最成功的。”(完)

>留学生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