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近七成高考状元流失海外 如何留住人才引关注

2013年07月09日 15:05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0)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高考的提前批次录取结束,关于高考的话题,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说到高考,人们自然而然地就想起那些高考状元。作为高考中的大赢家,这些孩子们的未来似乎会更加光明,但是当年的高考状元都在哪里呢?根据中国校友会网最新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00年至2012年,全国超过八成的高考状元最终被清华和北大录取。香港高校也在近几年吸引了不少高考状元。而从高考状元选择专业看,经济和管理专业仍然最多。而这些状元中,在国内完成大学本科学业后,选择在国内直接就业或创业的比较少,大多数人继续出国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有媒体保守估计,状元们出国留学的比例高达60%,美国、新加坡、英国和加拿大等是这些学生的留学首选。而且,这些曾经的高考状元学成归国的仅占少数,人才流失问题严重。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轨迹,是每个人的自由。但是如此大量的高考状元选择离开家乡、流失海外,无论如何值得我们关注。网络上流传一句话,叶子的离开,是风的追求,还是树的不挽留?我想,这句话也适用于我们这个话题。我们必须思考:如何才能留住这些优秀的人才?因为这关乎人才的培养,关乎中国经济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锦程教育集团副总裁张景岫对此进行评论。

  根据中国校友会网最新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近7成高考头名已难觅职场踪迹,大多数人恐已“流失”海外。大家就不禁要问:中国辛辛苦苦培育出来的高考状元为何大规模流失海外。其实不仅中国流失,在希腊也有高考状元求学德国而遭到质疑。赴国外接受教育成为“迈进更好生活的门票”,比如拿到“绿卡”,享受到当地的福利保障。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张景岫:因为高考状元本身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指我们国家在高考当中取得高分的群体,这个群体的留学比例高。出现这样的现象并不奇怪,首先有客观的社会经济因素,这种现象英文叫brain drain,其实就是人才外流的意思。有很多学者也在研究这样的问题,结论就是一个国家它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人才外流经历一个先快后慢的过程,在经济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较多的优秀人才选择到国外学习、工作甚至是定居,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了以后,人才的回流的现象也会随之发生。我们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到了拐点以后,这些人会选择学成归国了,把他在海外的知识和经验带回到国内。其实我们也看到另外一组统计数据,从07、08年开始,我们国家学成回国的人数已经逐渐在攀升,甚至已经超过出去的比例。我认为长远来看,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将增加了对人才的吸引力。

  在过去30多年里,选择就读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高考头名人数,占比超过8成。自2005年以来,香港、澳门和台湾高校陆续进入内地招生,正在集体挑战北大、清华的“霸主地位”。2000-2012年,内地各省状元,选择就读香港高校的就有66人,已超过上海排在“最吸引状元就读地区”的第二位。学子们“以脚投票”,是否意味着内地高校质量不如境外?面对港澳高校进内地“掐尖儿”,内地名牌高校如何"“应战”?

  张景岫:这种现象跟我们国家的高考机制有关。以前的尖子生更多的选择清华和北大,一个是可能是对国外的一些教育机会认识和了解得并不太够,我们国家大概是在2000年以后,陆续的允许香港、台湾的高校到大陆去招生,从体制上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便利。香港、台湾地区在教育体制上跟国内的高校来讲,还是有一定的优越性,比如说跟国际接轨的程度更高。香港的几所名校在排名上可能还要高过清华和北大,一定程度上也说明这些学校的素质和实力。面临着这种高等教育国际化竞争,中国高校也需要迎头赶上,进一步提升它的质量。

  另外,人才外流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讲都是一种损失,或者是一种挑战,但是它有经济和社会的客观因素。我认为要有一定的平常心和自然心来对待这个事情。从经济学的角度可以用一句话来讲,一切问题都会好的,它只是一个发展阶段当中的问题。但是我们也需要做一些改变,或者做一些举措,增加对人才的吸引力,遏制住这种高等的教育人才外流的过大趋势,鼓励更多学成的学子们回国。这个在政策上,包括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方面还是有很多的工作是可以做,而且是应该做的。

  国内顶尖的高校需要打破固步自封的心态,和国际接轨,甚至可以做一些大胆的创新。

【编辑:蔡晓晶】

>留学生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