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48岁海军专家病逝 曾研究时速超百公里高速艇

2016年06月02日 09:04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 

  董文才教授患病期间坚持在病床上工作。刘 薇摄

  暮春,武汉市郊的一座陵园内,人流如织。

  他们是海军工程大学的师生,前来祭扫该校舰船工程系董文才教授之墓。

  今年1月4日,年仅48岁的董文才教授匆匆地走了,留给海工大师生的满是怀念和感伤。

  时间倒回两年多前——

  2013年10月25日,为了准备第二天一个重要学术会议的材料,董文才教授一直忙到深夜。

  “就在那一天,导师拿到了肺癌晚期诊断书。”博士姚朝永远记得那个日子。

  此前,承担多项军队重大科研项目的董文才已经在野外湖泊试验场待了5个多月。那段日子里,一到夜里他就觉得胸口隐隐作痛,并伴有低烧,到后来甚至咳血。可他直到试验告一段落,才在领导和同事的反复催促下去做了检查。

  毫无疑问,手中的这份诊断书,对于董文才身边的每一个人都犹如晴天霹雳。那一刻,董文才也懵了,眼前太多的事等着他去做——

  某重大项目演示刚刚完成,成果转化亟待启动;某项目刚刚完成一期申报,后续建设迫在眉睫……

  “我不能就此止步!”那一刻,董文才决心把“死亡通牒”抛在一边。他平静地启动了人生的倒计时。

  此后的时间里,医院先后3次下达病危通知书,可董文才只要身体稍有好转,都义无反顾地走进教研室或实验室。

  因为,那里有他的奋斗——

  早在2009年,某新型船完成方案设计,准备转入技术设计,航速却达不到研制目标。董文才冷静分析了原船型方案后,主动请缨,提出的目标竟超出了研制书要求。大家都不禁为他捏了把汗。

  9条模型,11个方案,千余条曲线……他一头扎进项目里,进行了夜以继日的攻关。短短3个月,他凭着10多年的知识储备,带领团队啃下了这块“硬骨头”,确保了该型装备的技战术性能达标,并为其列装赢得了宝贵时间。该项目获得了2015年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因为,那里有他的梦想——

  2010年,董文才带领科研团队向具有探索性的科研课题进军,他们提出了一种新概念船型。“这怎么可能?”在讨论会上,这种想法刚提出来时,几乎遭到了所有与会专家的质疑。

  董文才丝毫没有动摇坚持原创新船型的想法。他悉心听取并记录着每一条疑问,一步步从力学基本原理出发,逐条通过机理分析论证了新船型的可行性。在项目申请终审答辩中,董文才所作的汇报激情昂扬又非常缜密,令在场专家无不折服。这个项目最终申报成功并圆满完成。

  因为,那里有他的事业——

  2005年年底,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消息,博士董文才主持的高速艇气层减阻理论研究取得突破:采用气泡技术的高速艇,阻力减少25%,实艇时速可望突破100公里。

  董文才的研究,得益于著名船舶结构力学专家郭日修教授的指导,他在此基础上撰写的论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博士毕业后,董文才像他的导师一样,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事业之本,倾心培育英才。

  每次住院,董文才都让护士专门在床前加一张书桌,把病房当办公室。谁能想到,患病期间,他还指导了2名博士、8名硕士毕业论文的撰写和修改。

  2016年1月11日,董文才教授离开一个星期后,他所带的5名研究生一起顺利毕业。那天,他们相约来到董文才教授的墓前,动情地说:“我们已经成长起来了,请导师放心!”(特约记者 熊 峰 钟魁润 记者 陈国全)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