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海军陆战队员忆亚丁湾护航:海盗的枪口离我不到1米

2018年10月16日 13:4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国海军陆战队员忆亚丁湾护航:海盗的枪口离我不到1米
    护航全天候全方位。海军陆战队提供图片

  中新网海口10月16日电 题:中国海军陆战队员忆亚丁湾护航:海盗的枪口离我不到1米

  中新网记者 李纯

  “海盗的枪口离我不到1米。”回忆去年赴亚丁湾参加护航任务的经历,中国海军陆战队某旅原特战一连排长龚凯峰如是说。

  2008年12月26日,中国海军首批护航编队开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蛟龙突击队”也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今年正值中国海军护航10周年,现任该旅特战七连连长的龚凯峰与特战一连指导员韩沁朋向中新社记者讲述了他们的护航记忆。

  2017年4月9日,特战一连参加第二十五批亚丁湾护航任务的10名队员,奉命营救被海盗劫持的图瓦卢籍OS35号货轮。龚凯峰与韩沁朋各带领一组队员登船,抓获3名海盗并缴获一批武器弹药,从安全舱内救出19名叙利亚船员。

  前一天傍晚,龚凯峰与战友搭乘直升机为一艘中国香港货船驱离海盗。刚回到中国海军导弹护卫舰玉林舰,他就听到100多海里外的图瓦卢籍OS35号货轮被海盗劫持的消息。回想接到武力营救任务的那一刻,龚凯峰至今仍历历在目。

  同样记忆犹新的还有韩沁朋,他回忆说,舰艇作战室当晚灯火通明,通宵未眠的官兵们反复研究行动方案。玉林舰彻夜航渡,于4月9日凌晨抵达被劫持船舶附近海域。

  6时刚过,营救行动在晨光熹微中开始。在母舰与舰载直升机的掩护下,龚凯峰与韩沁朋各率4名队员搭乘小艇抵近被劫持船舶。他们从货轮尾部攀上甲板后,以战术队形交替掩护前进,用手语沟通,开始对舱室进行搜索。

舱室搜索。海军陆战队提供图片
舱室搜索。海军陆战队提供图片

  根据掌握的情况,19名船员躲藏在货轮底部的安全舱内,具体位置不明。船舱内一片黑暗,舱壁和房门上俱是弹孔和刀斧的劈痕,通风口内还有海盗塞入的燃烧物,企图用浓烟逼出躲藏的船员。

  当陆战队员找到安全舱时,舱外第一道铁门已被海盗劈砍得变了形。龚凯峰说,见到中国军人前来,被困船员很是激动,船长一直在说“thank you China(谢谢中国)”。曾经参军的轮机长还主动为陆战队员担当向导,协助完成对全船的搜索。

  安排好守卫人员后,韩沁朋带领一组队员控制货轮重要位置,龚凯峰则与5名陆战队员继续进行排查。当搜索至左舷救生舱时,龚凯峰在踢开船舱弹簧门的瞬间看到了持枪的海盗。他赶忙后退几步,大喊“hands up,no harm(举起手来,缴枪不杀)”,并迅速将已经上膛的步枪重新装弹,故意用力拉响枪栓,把枪口对准了缓缓落下的救生舱门。

  舱内的海盗开始疯狂叫喊,与陆战队员近距离对峙。与此同时,占领货轮高点的陆战队员与母舰、舰载直升机上的火力组也瞄准海盗所在的位置。大约一分钟后,三名海盗放弃抵抗,举着双手走出救生舱。陆战队员们立即上前将其控制,并在救生舱内发现了三支子弹上膛的步枪。

  尔后,陆战队员们又对整艘货轮搜索了数遍,确认无其他海盗躲藏和危险物遗留。从登上货轮到行动结束,7个小时里,负重数十斤的“蛟龙”队员始终保持精神高度集中。韩沁朋说,纵然精神上高度紧张,他却从未感到害怕,反而“拿枪拿得特别稳”。

  为确保OS35号货轮航行安全,武力营救结束后,参与行动的8名陆战队员与1名翻译随船护卫,玉林舰同时进行伴随护航,于两天两夜后将货轮护送至安全海域。临别之际,货轮船员们挥舞五星红旗,向中国军人表示感谢。

海上作战。 海军陆战队提供图片
海上作战。 海军陆战队提供图片

  这是中国海军赴亚丁湾护航以来首次抓获海盗,救生舱内外的对峙成为护航10年间惊心动魄的一分钟。但对龚凯峰而言,这“一分钟”只是个约数,精神高度集中让他当时“完全没有时间概念”。

  在特战一连连长何龙看来,此次营救行动的成功与海军陆战队平日的训练密不可分。“我们平时对于护航任务的针对性训练比较多,经过成百上千次的训练后,队员们在遇到突发情况时能够自如应对。”

  自“蛟龙突击队”成立以来,作为其尖刀连的特战一连先后9次参加亚丁湾护航,完成国际侦察兵竞赛、中外军联演联训、海外医疗服务、远航访问、“海上登陆-2018”国际军事比赛,“科瓦里-2018”中美澳联合训练等百余项多样化军事任务,荣立二等功1次。与之有过接触的外军评价他们“专业、个人能力素质强、战术素养高”。(完)

【编辑:张楷欣】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