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行走在调水移民迁安地:致富小康任重道远(4)

2011年09月06日 09:26 来源:瞭望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不搞“插花”移民

  “安下了心”,还仅仅是安置移民的第一步,怎么让这些远离故土的群众适应新的环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尽管此次河南丹江口库区搬迁都是省内安置,移民与原住民在语言等方面没有障碍,可作为迁出地,淅川县经济相对安置地有明显差距,山区与平原,在生活、生产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异。

  老支书全铁秀给本刊记者讲了一个小故事,在原来山区,村民们住的是砖木结构的房屋,都是烧柴做饭,打水还是原始的辘轳;到了新村,全部是两层小楼,做饭是天然气,水是自来水,很多移民都不会用燃气灶。

  “不少移民还不会开门、锁门。”乍听上去,还有点不可思议。“原来都是大铁锁,现在都是防盗门。有一户把里外几个门都弄坏了,跑过来让我去修。”全铁秀说。

  对这些,河南是有先见之明的。从一开始,河南决策层就决定,要相对集中安置,决不搞“插花移民。”

  “把几户几户弄到老居民村里去,移民群众很难受,抬不起头来。”王树山说,“至少要保证一个行政村的建制,或者是一个自然村的建制,整体搬出来(安置),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他们融入当地环境需要一个过程。”这种相对集中的安置,为移民适应新环境提供了缓冲的时间,“大家的街坊邻居还是老相识”,这便于沟通和互相照顾。

  整体搬迁对移民而言当然是好事,而对原住民来说,则要付出很多。因外来移民迁居,原本属于他们的土地要让出来,如何保证让原住民的损失能够控制在其承受能力之内,避免产生原住民与移民的冲突,对当地政府的平衡协调能力是个大考验。

  河南省的做法是,对于一些人口较多的大村,选择分开,保持每个移民行政村的规模在千人左右,便于地方政府调整土地。

  不仅是成人需要熟悉环境,孩子更需要适应,怎么办?河南省明确,每个移民新村都建一所小学,保证11岁以下的孩子就近在村内上学,12岁以上的再出村。一开始,有的部门不太赞成,认为这是资源严重浪费,“你给他弄那么多学校到最后怎么办?”

  “为了移民群众,要算大账不能算小账。”王树山说,经过多次协调,这种办法最终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许晓娟】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