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垃圾围城”突围路径何在

2013年07月25日 10:23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北京市日产垃圾1.84万吨,如果用装载量为2.5吨的卡车来运输,长度接近50公里,能够排满三环路一圈。并且北京每年垃圾量以8%的速度增长;上海市每天生活垃圾清运量高达2万吨,每16天的生活垃圾就可以堆出一幢金茂大厦;广州市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也多达1.8万吨……住建部的一项调查数据表明,目前全国有1/3以上的城市被垃圾包围。全国城市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75万亩。

  由于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垃圾治理理念未被社会广泛接受,垃圾分类没有普遍实行,各级政府亦缺乏一套完整的规范垃圾处理的干预制度,“废品回收”成为难以破解的棘手问题,“垃圾围城”成为困扰发展的生态困局。将“垃圾围城”作为核心语词在百度搜索时,142万多个条目便映入眼帘,全国大部分中小城市均受到其威胁。有专家称,北京的生活垃圾堆积起来相当于一个景山的体积,“垃圾围城”正在成为一种城市危机。其实,“垃圾围城”不仅是城市病,而且蔓延到了农村。日前,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就环保问题作报告时指出,全国4万个乡镇、近60万个行政村大部分没有环保基础设施,每年产生生活垃圾2.8亿吨,不少地方还处于“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状态。

  “垃圾围城”日益严重,但我国目前的整体垃圾处理能力还远远不够,各地垃圾处理设施也远远不足,垃圾占据了大量土地,以致土壤、水体、大气受到了严重污染。当前,“垃圾围城”对公众身体健康的危害已经显现。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远丰村是一个有400余人的村庄,村后有座垃圾山,10年间12人因患癌症死亡,被包括央视在内的众多媒体冠以“癌症村”的称号。严峻的现实需要我们对传统的垃圾回收及处理方式进行反思,全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垃圾问题。

  目前世界上通行的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填埋、焚烧和综合利用(再生循环利用)三种。然而,这三种形式在中国的推进却举步维艰。一是垃圾掩埋不现实。环卫专家表示,中国是一个土地稀缺的国家,特别是人口密集、垃圾产生量大的城市地区,填埋方式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二是垃圾焚烧不被认可。近年来垃圾焚烧厂项目的选址、开工备受质疑,乃至引发了群体性事件来阻止焚烧厂的设立。三是垃圾循环利用难以为继。早在2000年,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便被列为首批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但时过经年,很多城市中的垃圾分类工作都陷入了名存实亡的境地。由是观之,解决“垃圾围城”,很难靠某一部门之力单独完成,也没有万能的法宝可以一劳永逸,不能一蹴而就,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以及全民的积极参与。

  垃圾问题不是人类生活面临的危机,而是人类生活的伴生物,完全可以逐步克服和解决这一问题。笔者以为,要想实现垃圾围城问题的突围,必须事先从源头做起,中间做好垃圾减量化与垃圾分类,事后做好垃圾处理的监管。城市管理部门不仅要采取广泛的宣传教育,以及切实可行的监督惩罚机制,更要让市民明确垃圾分类收集的意义、义务和标准,利用市场机制来激励市民进行垃圾分类收集,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可以预见的是,倘若全社会都自觉倡导垃圾减量、分类处理,尤其是倡导简单化生活,杜绝过度包装、过度消耗的生活方式,必然会使垃圾的总量降下来,最终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目标。

【编辑:张卓】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