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天然气价改距离市场化还有多远?

2013年07月25日 14:11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尽管此次天然气价改步子迈得很小,但我国天然气改革还是已经谨慎地踏上了市场化改革之路。研读国家此次调价政策,有两点颇值得仔细玩味:

    一是存量气与增量气的划分。尽管业内对于存量气、增量气的确认存在一定争议,但此次政策的亮点之一即在于通过存量气与增量气的划分,有效推出了增量气市场净回值法的计价政策。在出台这一政策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我国三十年来改革的智慧,即先不动或者少动存量,通过做增量,再让存量逐步跟上的策略。存量气和增量气的区分,实现了推进价格改革和维护市场基本稳定二者的有效平衡。

    二是将原有的井口价加管输费的定价模式,统一调整为门站价模式,同时取消分类用户价格。这一政策安排,为上下游企业之间相互选择留出了空间。尽管在现有天然气资源紧平衡、上游和长输管道高度集中的情况下,下游企业并无多少自由选择的余地。但从长远来看,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存在转换的可能,不排除在不久的将来下游企业会在不同气源之间按照更经济的方式合理配比,尤其是如果国内气源上游放开、管网体系实现开放和互通的情况下,下游的选择空间将渐趋广阔。

    必须承认的是,天然气价格改革距离市场化仍然任重道远。

    首先,天然气上游市场由“三桶油”主导的格局没有改变。从陆上气来看,中石油、中石化双雄鼎立,进口液化天然气(LNG)目前仅有“三桶油”和新奥、广汇等为数不多的几家企业获得了进口权。整体来看,天然气上游市场,包括天然气开采、进口等环节,仍未打破延续已久的垄断格局,允许各类资金进入,开展充分竞争。随着国内市场对天然气的需求愈发旺盛,鼓励各渠道进口天然气已成为决策层共识。但天然气上游对于资金、技术的高要求,也决定了短期内将难有实质性突破。

    其次,中游长输管道仍然是一个垄断、封闭的领域。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近5万公里的天然气陆上长输管线,建设主体主要为中石油和中石化。这些长输管线对外不开放,相互之间也未实现互联互通。这样一个垄断封闭的管网系统,成为我国建设开放多元的天然气市场的一个巨大的障碍。没有一个开放的管网体系,天然气市场建设,只能是在政府协调下,大型上游企业与各地方燃气企业之间的一场拔河比赛,实力悬殊,市场受累。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政府价格管制尚未真正解除。价格是市场变化的晴雨表。但我国天然气价格受严格管制,这张晴雨表并不能准确反映市场天气变化。根据国家现有天然气价格分段管理政策,门站价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终端用户销售价格由各省级价格主管部门制定。尽管价格主管部门在制定价格时充分考虑了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之间的比价关系、天然气市场供求形势等因素,但用户执行的价格并非通过市场调节形成。可以说,只要政府价格管制一天不放开,所谓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就只能在政府划定的圈子里打转。好在通过此次政策出台,欧美成熟市场主流的市场净回值法已成为我国天然气未来的计价方法,尽管我们看到其中仍存在太多人为调节的空间,但起码它的基础数据来自市场化的可替代能源。

    此外,我国仅在上海石油交易所有少量天然气现货交易,尚未建立起一整套天然气现货和期货交易市场,通过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来发现价值、开展风险管理的市场体系尚未成熟,这些都为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带来了一定困难。(作者单位:上海燃气(集团)有限公司,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编辑:张卓】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