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地方政府想治污又想保GDP 治霾落实面临众多难题(4)

2013年12月19日 10:19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中国证券报:目前河北省政府正在进行一场狂飙突进式的大气污染治理,如何评价?

  夏光: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河北省政府现在所做的是根本之策,如果不采取这个措施,光靠其他方法,效果不会长久。还是要正面肯定河北省所做的这些工作。

  这些落后、过剩产能,从环保角度来说,本质上属于过载产能,已经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在过载的情况下,即使是不落后的产能,也要进行调整,比如采用拆迁、搬迁、转移等措施。

  如果能够长期推进,5年之后应该就能初步看出雾霾治理的效果。即使河北省治理效果不那么理想,我们也要理解它。因为整个中国在转型过程中,它是要探索创新,也是可能要付出代价的。

  靠环境硬约束倒逼地方转型

  中国证券报:像河北省这种传统重工业大省,应该如何转型?

  夏光:一直以来,冀中平原就是大雾多发地带。污染排放巨大、地理条件不利于扩散、对大气污染物管理粗放,是河北雾霾严重的重要原因。

  河北省是第一钢铁大省,矿产资源禀赋不错,又处于中国的心脏地带,重型工业分布较多。随着工业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路径依赖。如钢铁产业越多,积累的人才、经验和资金也越多,就越容易再发展钢铁。所以形成雾霾中来自工业的占比比较大,煤炭燃烧、工业生产过程中有很多化合物的排放,都为霾的形成输送了源源不断的颗粒物。

  转型发展首先要靠政策引导。优先突出环境问题,以环境目标倒逼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其次,要转型,就是要把过去考虑比较少的生态环境的约束条件加进来。不能光考虑钢铁资源较多、运输方便,就搞钢铁,还要考虑环境容量的承载能力。

  至于如何转型,我们不要过多地用人工思想去限定,要发挥市场的力量。市场的需求是很多元的,为首都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大市场。围绕首都,河北省搞新能源、清洁化产业,是很有发展潜力的。只是我们过去政策引导不够,现在可以通过出台政策,发展文化产业、休闲旅游产业、生态庄园经济。

  中国证券报:对于雾霾治理,你有哪些政策建议?

  夏光:首先要大力削减污染物的排放,国家对这个方向已经定了,要求也会越来越严。通过结构的调整,限制、减少重工业产业,不再发展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对于落后产能,要进行调整、转移,淘汰过载产能。

  同时,在城镇化过程中,要统一考虑大的生态系统的谋划建设问题。过去城镇化很少考虑环境的因素,都是盖上房子,高楼林立,地面用水泥盖上。这种城市发展过程,阻隔了自然运动的过程。中国人口比较多,城镇化不能像以前那样,只关注土地收益,也要考虑生态效益。要腾出一部分土地搞湿地、自然生态,城市将来要建设更多的自然生态公园。如果没有这样的思想,仍然把自然要素的流通打断,雾霾天气还会多。

  工人老李的惆怅

  □本报记者 郭力方

  实习记者 欧阳春香

  今年43岁的老李,以前早上出门第一件事,就是奔向位于沙河市东北部经济开发区的玻璃厂。

  这家颇有历史的工厂,记载了老李近十多年来的人生经历。在他的记忆中,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市里就开始零零星星出现一些玻璃厂,然后高高的烟囱不断耸立起来,经济开发区建起来了,空气里的灰尘也开始多起来了。

  “空气不好闻,呛人。”老李说,周围亲戚也有得了严重呼吸道疾病的。不过每个月3000多元的收入,至少能养活一家老小,老李也就知足了。

  如今全国上下都在讨论的“雾霾”这个热词,老李却早已见怪不怪,沙河的空气前几年就这样了。“以前污染比现在还严重,就这前面50米都看不到路。这两年市里整治了一下,还好了点。”

  不过也是因为市里的环保整治,今年,老李赖以谋生多年的工作丢了。他所在的小玻璃厂被关停了。

  沙河被称为“中国玻璃之都”,生产的玻璃约占全国总量的20%。平板玻璃产业有力拉动了沙河市的县域综合实力,该市连年位居河北省30强县(市)之列,并雄踞邢台各县市之首。如今也是因为玻璃,沙河成了全国知名的雾霾重灾区。

  进行环保整治,淘汰落后玻璃产能也就成了近几年沙河市的重要主题。从2008年开始,沙河市就一直在淘汰小玻璃厂的生产线。今年10月底前,沙河市又拆除了12条玻璃生产线。

  老李所在的玻璃厂,就属于这批淘汰之列。老李说,村里像他这样因为环境整治失业的人还有很多。“玻璃解决了沙河很大一部分的就业,仅安全实业这一家本地最大的玻璃厂,就有十几辆班车用于接送员工上下班。”

  当谈到是否有失业赔偿的时候,老李苦笑道,“那些私营老板,都是为了赚钱的,谁会管你咧。只能希望政府能给一个说法,或者能给找个工作也行。”

  自从玻璃厂被关停后,老李只能四处打零工挣钱。“这种活有一天没一天的,收入也不稳定,当然没有以前那么多”,老李说。

  没事的时候,老李还会去经济开发区转转,想看看玻璃厂最近会不会重新开工。“不过政府这次好像是动真格的了。电视新闻里,经常能看到市领导说这个。”

  至于环境整治的效果,老李也没抱太大希望。“污染也不是一天就形成的。现在脱硫脱硝设施太贵了,玻璃厂老板肯定会自己想办法。好多玻璃厂的烟囱都24小时冒着气,白天上脱硝脱硫设施,晚上就直接排。空气差也好,关停玻璃厂也好,苦的都是老百姓。”

  年关将近,对于未来的生活,老李也很犯愁。“明年再看看其他玻璃厂有没有招工的,除了干这行,我也没有啥技能了。”记者 郭力方 实习记者 欧阳春香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