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烟花遇冷"拷问民俗:春节燃放烟花习俗何去何从(2)

2014年02月10日 09:32 来源:检察日报 参与互动(0)

  环保与民俗可以共赢

  徐清

  今年春节不少人微博发起并自觉“不放烟花”,再加上限制公款购买烟花等因素,一定程度导致“烟花遇冷”。但部分人不放烟花并非意味着放鞭炮民俗的彻底改变。

  且不说各地依旧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已经连续举办8年的海峡焰火晚会、北江春节焰火晚会等大型焰火晚会依然受到追捧,许多市民甚至驱车几百里前往观看;2014上海新年倒计时4D灯光秀后也燃放了烟花,烘托了欢乐喜庆的春节氛围。可面对全国各地挥之不去的雾霾阴影,要健康还是要民俗,似乎到了必须决断的时候。

  众所周知,放鞭炮不仅污染空气环境、产生巨大噪音,还可能导致火灾、意外伤害,似乎一无是处。然而,从驱赶“年”兽开始,过年放鞭炮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千年文化之根,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节日的核心就是休闲娱乐,健康、安全、环境从来不是节日考量的核心因素。从这个角度看,如同西班牙奔牛节、欧洲国家的狂欢节一样,放鞭炮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信仰和寄托,不可轻废。

  出于对中华民族传统的尊重和重视,纽约、悉尼等地特别许可华人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作为世界著名的大都会,这些城市对安全和环境的要求绝对不亚于国内任何一个城市。可见,在放鞭炮问题上,无须做放与不放、非此即彼的不二选择。

  要实现环保与民俗的共赢,除了人们的自觉、自律外,更多地考验着政府的执政智慧与能力。笔者认为,应加快升级鞭炮环保标准,推动生产者改进工艺,提升鞭炮环保系数,最大程度地减少燃放鞭炮对环境的污染;探索采用类似烟草专卖的办法,对鞭炮生产和销售实行特许和专营制度,大力推广新技术,逐步淘汰严重污染的传统型鞭炮。开发电子鞭炮等新兴鞭炮,通过技术手段实现鞭炮燃放的安全而无污染;加强对燃放鞭炮的管理和引导,如划分禁燃区和限燃区,禁止在人口密集度大的核心商业区燃放鞭炮,开放广场、远离居民区或核心区的固定燃放点。

  “爆竹声声辞旧岁,烟花朵朵迎新年。”从来没有哪一种方式像烟花爆竹一样,张扬浓烈地表达愉悦喜庆的节日氛围。把放鞭炮当陋习的,可以找出很多理由来禁止它;把放鞭炮当传统民俗一部分的,一定能找出各种措施减少放鞭炮的负面影响。如果有一天,我们可以不在放还是不放的问题上纠结,而是认真审视并认同自身文化传统,积极探讨如何放、怎么放,我们才会在历史和现在、健康和年味、环保和民俗的完美融合中,产生中国人独有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燃放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徐剑锋

  虽说燃放烟花爆竹是节日大餐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剂,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安全环保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也陷入到“放与不放”的纠结中:“不放”似乎少了些许“年味”,“放”又担心空气污染加剧、安全事故频发。

  烟花爆竹燃放与否,的确众口难调,在笔者看来,传统习俗应该予以尊重和保留,但也应与时俱进,追求更加科学、更为文明的方式。政府职能部门要权衡好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对鞭炮燃放事宜因势利导,有的“放”矢,讲究点“天时地利人和”:就“天时”来讲,应根据气象条件作出是否适宜燃放的提前预告,如雾霾等重污染天就得颁发“禁放令”。北京、南京今年春节发布“烟花爆竹燃放气象指数”的做法,很值得借鉴;就“地利”来说,什么地方是危险区,什么地方是扰民点,都应提前广而告之,政府职能部门不妨因地制宜划定安全区,定点定时让人“过过瘾”;再说说“人和”,燃放烟花也应以人为本、换位思考,多一些文明和理性,如果硬着头皮、顶着风险超“限”行事,不但会招致骂声、惹出事端,而且也破坏了祥和的气氛。

  需要指出的是,燃放烟花爆竹并不是越绚丽多彩,越噼里啪啦作响,越预示着热闹非凡、吉祥如意,用更加低碳安全的产品替代传统的烟花爆竹,乃是大势所趋,必须持续“发力”。一方面,生产厂家要加快打造烟花爆竹的“升级版”,多研发一些既绿色环保又危险系数低的新品种;另一方面不妨大力推广电子鞭炮、电子礼花,既能保持节日燃放的喜庆和欢乐,也可减少人身伤害和空气污染,可谓“百利而无一害”。

  借助科技,让民俗更美好

  黄磊

  当传统民俗遭遇污染问题,烟花爆竹的“禁”与“放”成为一个两难问题,在各执一词的争论中,我们迎来了新的一年,今年除夕161个城市有68个发生重度以上污染让人心有余悸,各地鞭炮声的此起彼伏,依旧证实着民众对民俗的选择。

  然而民俗并非一成不变,即便是拜年,也从古老的叩首作揖,演变为短信拜年,再到微博、微信团拜。同样,鞭炮的形式也并非一成不变,千年中它经历了烧竹期、硝磺期和烟火期的各种转型,随着科技的进步,无烟烟花和冷焰火已渐成为新生军,在大大降低污染的同时一样营造出喜庆的气氛,比如,在台北101大楼、香港维多利亚港、迪拜等跨年烟火秀中,这些无烟烟花和冷焰火就大放异彩。

  由此,加快科技研发、着手产业整顿,让高科技、低污染、更安全的烟花飞入寻常百姓家,或许是从源头上解决“禁、放”两难问题的一条蹊径。

  民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鞭炮的热闹声响、烟花的美丽绽放甚至空气中一丝的硝味都是年文化中挥抹不去的浓烈记忆。尊重它,就应给它留下生存空间;而传承它,就应以最贴近时代的方式。

【编辑:宋亚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