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农民生活的城市化增强 “垃圾围村”引关注(3)

2014年04月16日 11:24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0)

  村民张大爷正在自家的院子里面乘凉。他告诉记者,在几年以前,村子里面可不是这样的。

  张大爷:“过去那个闸口,你没见那苍蝇!”张大爷指的是村子和麦田之间的一条水渠:“那岸边、两边就得堆满了。什么烂树叶烂菜叶,吃不下的吃的,都堆在那了。河里、水渠里倒就倒满。不然往哪里倒呢?反正有地方就倒,不然没办法。”

  张大爷说,因为以前人们都往水渠里倒垃圾,被水渠环绕的村子也就被垃圾堆包围了,环境很差。那现在村子里的垃圾都到哪里去了呢?

  张大爷指着对面的胡同说:出录音“现在没有人(往水渠里)倒了。”

  原来,这是村子里面的一个垃圾中转站,中转站的门口停放着一辆垃圾清运车。

  张大爷:“现在村里的、街道里的,都放在这,然后这车就拉走了。”

  对比现在和过去,张大爷说:“没建这个之前,我们就是胡倒,特别脏。现在干净了。”

  一个垃圾中转站,让村里的环境出现了巨大的改观。洪兴镇党委书记余厚平告诉记者,中转站是三年前政府出资建设的。

  余厚平:“这个中转站建立有三年了,镇里面投了一部分钱,上面投了一部分。”

  余厚平介绍,为了让中转站正常运行,镇里为中转站聘请了相应的工作人员,工人工资、维护费用都由镇里负责,不用村民们操心。

  余厚平:“这个运转的钱基本都是乡镇的。工作人员是乡里面聘的,一个月给一千块钱,他们就干一些收集、运输的工作。”。

  近年来,农村环境,特别是“垃圾围村”的现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传统概念当中“碧水蓝天”的农村,现在何以颓变成为了垃圾漫天的景象?河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陈阿江在其论文《农村垃圾处置》一文中指出,我国农业生产有废物循环利用的、自我消化的传统。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朱启臻对此也十分认同。

  朱启臻:“传统的农村是没有垃圾这个概念的。所有垃圾都是宝。农民生产的粮食、秸秆这些东西都是可以被循环再利用的”。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文明的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这种生产生活方式已经被打破了。国务院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研究员崔晓黎:“现在啊,农民生活的城市化现象非常普遍。农民产生了许多的生活垃圾,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再给他循环利用起来了。”

  传统的自我消化方式的消失,而农民又没有垃圾处理的意识,因此,到处乱扔垃圾也就很普遍了。

  正是因为农民在环境意识上有欠缺,所以,农村垃圾处理需要上级政府来投入资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崔晓黎:“这个做法不错,确实是很好的。应该说,政府只要有这个能力,他都应该投入,这应该是他的责任。”

  在朱启臻教授看来,这样的做法虽然成本较大,但是在更好的方法出现之前,政府应该投入。

  朱启臻:“它的成本很高。并不是最好的方法。但是已经发展到垃圾遍地了,也只能用这种方法。”

  办法总比困难多。不管采取什么办法,村民们最关心的,是自家旁边的垃圾堆能够尽快被清理掉。

【编辑:宋亚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