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节能环保执法再也不能有法不依了

2014年04月23日 21:46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受国务院委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本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了我国2011-2013年节能减排进展情况: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规定的6个约束性指标中,单位GDP能耗和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率前三年分别只完成五年总任务的54%和20%,与60%的进度要求还有明显差距。纵观“十一五”以来节能减排情况,为何节能减排等指标总是拖后腿?一些地区为完成硬指标在最后冲刺阶段会不会再度上演拉闸限电等特别手段?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

  节能减排形势严峻 环境质量不容乐观

  据徐绍史介绍,过去3年全国节能减排取得进展,但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实现“十二五”目标任务,形势十分严峻,任务非常艰巨。

  “纳入约束性指标的污染物排放总量虽然在减少,部分指标有好转,但在多种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出环境容量的情况下,现阶段还难以实现环境质量全面改善”。徐绍史说。

  虽然近年来我国在节能减排领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但随着经济总量的持续扩张,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对煤炭等化石能源需求不断增加,排放的各种污染物远远超出环境承载能力。有增无减的雾霾等污染表明我国经济发展付出的环境代价巨大。

  2012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为11.6%,但消耗了全球21.3%的能源、54%的水泥、45%的钢。2013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达65.9%。一些地区能耗强度(单位GDP能耗)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3倍,一些落后技术设备仍在使用。

  GDP崇拜弱化节能减排硬约束

  在徐绍史看来,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是推进节能减排工作面临的重要因素。

  “有些单位和地方对节能减排工作重视不够,特别是对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够,GDP软指标硬化,节能减排硬指标软化,喜欢‘做加法’,热衷上项目、铺摊子,认为节能减排是‘做减法’,对节能减排‘说起来重要、干起来不要’。个别地区能耗强度和污染排放大幅上升,拖了全国的后退”。徐绍史说。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化说,这些年来,一些地方对经济增长和节能减排关系认识上还存在着误区,认为经济发展是硬道理,节能减排并不是硬任务。因此,想方设法完成经济增长目标,而对节能减排目标能否完成并不在意。只要能拉动经济增长,上什么高耗能、高污染项目都无所谓。如果这一势头不得到遏制,那么我国雾霾消除的目标就将遥遥无期。

  能源专家周大地认为,目前地方政府追求GDP增长的热情依然存在,有些地方政府意识到当地GDP不如原来预期,就开始拉大投资,刺激高耗能产品的使用和生产,鼓励无效投资项目。

  “在经济增速下行的形势下,特别要注意不能搞盲目的投资去刺激经济增长。”周大地认为,现阶段若放松节能减排要求,势必造成能源消费大幅增长,这一方面不利于GDP长期稳定的增长,另一方面对节能减排形势不利。

  执法不严导致节能减排困难重重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节能减排问责制兑现力度不够被认为是一些地方不重视节能减排,污染加剧的重要原因。

  23日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国务院关于节能减排工作情况的报告》的吕薇委员说,“即使在原来环保等法律并不完善的情况下,如果能够严格执法,我们的环境也不至于像今天这样!”

  她在调查中发现,现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情况很严重,特别是各地执法标准不统一,导致环保领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由于执法不严,很多企业投资节能减排等环保,增加了生产成本,但在市场上没法和不搞环保的企业竞争。

  另外,“十一五”以来,一些没有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的地方政府并没有受到严厉的追究,节能减排责任制和问责制未能有效落实。

  为了避免节能减排“说起来重要、干起来不要”的问题,骆建化认为,必须出重拳、用重典、亮利剑。出重拳,就是把节能减排作为硬任务,完不成目标必须问责。用重典,就是修订有关环保法律法规,严格执法。亮利剑,就是降低环境犯罪的门槛,加大处罚力度。三箭齐发,遏制污染才能奏效。

  据徐绍史介绍,今后两年,对节能减排考核结果未完成的地区,必要时由国务院领导同志约谈省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有关负责人在考核结果公布后“1年内不得评优和提拔重用。”此外,将暂停完不成任务省份新建高耗能项目的审批。

【编辑:左盛丹】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