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给子孙后代留下“鱼”授之“渔”

2014年05月19日 11:07 来源:中国环境报 参与互动(0)

  党的十八大提出,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党和国家将在实现当代人利益的同时,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由此可见,协调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生态文明建设如何处理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关系?如何结合子孙后代的需求建设生态文明?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谢海生,现任厦门市环境保护局党组书记。

  1994年3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人员。曾任中国科学院鄂尔多斯沙地草地生态研究站站长、厦门市计划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2002年9月至今兼任厦门大学、厦门理工学院教授。2002年1月至2012年3月任厦门市环境保护局局长。2008年8月至今任厦门市环境保护局党组书记。著有东亚海域污染预防与管理战略计划、东亚海域污染预防与管理厦门示范项目成果汇编等。

  对话人:厦门市环境保护局党组书记、博士后研究员谢海生

  采访人:中国环境报记者叶文建

  从后代的可持续发展来看,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是什么?

  ■文明发展,发展为了后代;生态建设,建设为了子孙

  记者:从后代的可持续发展来看,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是什么?生态文明要求如何处理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关系?

  谢海生:生态文明是按照自然规律,特别是最根本的生态规律创造的人类文明。自然规律,特别是生态规律是人类必须不折不扣地遵循的自然法则。违背自然和生态规律,就一定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而且,大自然的惩罚常常是滞后的,当人们意识到的时候,已经无法挽救。

  我认为,建设生态文明的本质就是:文明发展,发展为了后代;生态建设,建设为了子孙。

  首先,如果没有后代,人类就会从地球上消失,人类的生态关系就不复存在,人类的文明也就到了终点。

  其次,在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后代人是不在场者,无法行使自己的权利。由于时间上的不可逆性,相对于后代人来说,当代人才是当权者和决策者,后代人无法对当代人的决策和行为施加直接影响。

  第三,在时间序列上,当代人和后代人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共同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从人口数量上分析,人类是一代接一代繁衍的,后代人的数量是当代人的几何数量级。

  因此,生态文明要求除非威胁到当代人的生存,否则在当代人与后代人的需求分配中,当代人只能做出牺牲,以满足后代人的需求,或者当代人为后代人找到其他的需求空间。

  如今,全社会倡导的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宁可牺牲当代人的利益,也要为后代谋福祉。这就引出一个问题,子孙后代需要什么呢?

  我认为,概括起来,子孙后代既需要“鱼”,更需要“渔”。

  如何结合子孙后代的需求建设生态文明?

  ■储备物质财富和资源,培养创新能力,建立创新机制

  记者:您提到子孙后代需要“鱼”,更需要“渔”,那么,第一个“鱼”具体包含哪些内容?

  谢海生:“鱼”就是物质财富和资源。物质财富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后代可以使用的一切物质,如建筑物、机械、电子、化工等产品。资源是指后代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和越来越稀缺、珍贵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

  授人以鱼,首先是授人以物质财富。以建筑物为例,目前和今后较长时间,我国占比重最大的物质财富应属建筑物。当前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约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到2020年,我国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然而其寿命只能持续25~30年,远低于英国的132年和美国的74年。

  30年后,这些建筑物都成了危桥、危房、危楼,都必须拆除,产生的建筑垃圾将是一个震撼的数字。30年后每个人要养活4~8人,除了要拆除旧建筑物,还要重建新的建筑物。尽管国家已经明确要把我国建筑物的平均寿命提高到100年,也在积极寻求循环利用建筑物垃圾,但随着能源的枯竭、价格的提高,其利用价值能否高于利用成本?因此,当我们在创造今天的文明时,需要将眼光延伸30年~100年,审视我们留给后代的是财富还是垃圾。

  从国外来看,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大力发展钢结构。在美国、日本、英国、澳洲等国家,钢结构住宅已较为普及。澳大利亚钢框架住宅占全部住宅数量的50%。日本低层建筑采用钢结构十分普遍,5层以下的低层建筑物,采用钢结构的占到90%以上。钢结构建筑物从1965年起,每年不断增加,目前约占50%左右。

  以日本为例,日本的民族危机感很强烈,为后代考虑得也很长远。日本早就开展大规模囤积钢、稀土、能源、核原料等战略资源。日本在大规模推行钢结构的同时,通过不断提高国家抗震标准进行全社会囤积钢。日本的钢结构大多都采用标准构件,不加装饰,随时可以拆装。其单位结构的用钢量是我们的4倍,甚至更大,也就是说,一座桥瘦身卖掉3座桥,那座桥还在。

  授人以鱼,从建筑方面来看,就是必须大力发展钢结构建筑,必须尽快制定有利于全社会贮备战略资源的政策,推动全民、全社会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为子孙后代贮备战略资源。同时,按照生态规律,积极研究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和方法。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坚决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记者:子孙后代更需要的“渔”具体指那些方面?如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满足子孙后代需要的“渔”?

  谢海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子孙后代既需要“鱼”,更需要“渔”。 “渔”就是后代生存和发展的工具以及使用工具的方法,而工具和方法的关键就是创新。

  那么,当代人如何把“渔”传授给子孙后代呢?

  第一,要努力进行科技、文化、生产、管理创新,积累先进的科技、文化、生产、管理创新成果。

  第二, 要不遗余力地为后代创造最好的教育条件,让后代受到最好的教育,将子孙后代培养成有道德的、有文化的公民,将我国人力资源优势转变为智力资源优势。从这个角度来说,科教兴国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支撑。

  创新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文明是人类创造的财富的总和,没有创新,就无法创造文明;不为后代创新,违背了最根本的生态规律,更谈不上建设生态文明。所以传授“渔”的秘诀在于敢于创新,乐于创新,给后代人创造创新的条件。

  创新不仅在于拥有科技、文化、生产、管理创新的强烈愿望,并且有强大的创新能力,有良好的创新条件和平台,并能取得创新的成果和应用。创新需要有全社会达成共识,需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并且有相应的创新条件。

  发达国家在鼓励、支持、保证创新方面,有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比如信息和服务业的兴起催生的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纳斯达克股票市场是一个完全采用电子交易、自由竞争、面向全球的股票市场,是美国也是世界最大的股票电子交易市场,为全社会资本投向创新产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培植中国的纳斯达克,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创新,不失为一重要途径。

  要建立长效的创新机制,就需要夯实创新机制的后盾,培养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当代人要不遗余力地培养教育下一代。

  首先是思想品性方面的教育。品性方面最重要的是学会爱,要教育下一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世间万物,学会爱别人,学会善待别人。只有会爱的人才会在未来的社会中发挥自身的正能量。

  其次是培养下一代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知识的获取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向他人和课本学习,这依靠文明的传承;另一种是通过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探索而获取,这是开创知识。以探索来开启知识就是要培养下一代通过自己的探索活动获取知识,从而有新发现。具备开创新领域的人,才具备开创未来的能量。只有拥有大量创新型人才的国家,才是有希望的国家。

  只有培养强大的创新型人才,才能为未来的现代化建设、生态建设注入强大的活力。

  建设生态文明符合哪些客观规律?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亘古的“大道无为”

  记者: 生态文明符合哪些客观规律?

  谢海生:大道无为,就是按照最本质的规律办事,建设生态文明就是亘古的“大道无为”。

  中华文化的“大道无为而无不为”含意深刻。我们理解的“无为”不是不作为或无所作为,繁体字的“無”是:地上一道栅栏,栅栏上有个人。下面着火了,自然栅栏被烧没了,人也逃离了。于是我们什么也没看到,这是自然规律。因此“無”在这里不是没有,而应该理解为自然规律。“无为”也就应该理解为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大道”就是认知的最根本的规律,“大道无为”就是按照最根本的规律办事。“无不为”就是无所不能为。因此,“大道无为而无不为”应该理解为:按照最根本的规律办事,就一定能做到无所不能为。

  我们今天的发展为了人民,那么我们就要想人民所想,关心人民的利益。人民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子孙后代,当代社会的每一个人、每个家庭都在为后代而努力拼搏。

  因此,党的十八大将建设生态文明写进党的章程,将人民的愿望变成党的意志,成为国家的行为,正在转化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这就是今天的“大道无为”,我们也就一定能做到“无不为”。

  如果我们的发展仅仅是为了我们这代人,按照当今的生产力水平,采用竭泽而渔式的开发,我们很容易实现,不需太多的顾虑和努力,也不需要有危机感。

  倡导文明发展,发展为了后代;生态建设,建设为了子孙。为了子孙后代,我们会有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更紧迫的拼搏精神和奉献精神,会有更多崇高的、积德的事业去追求,也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多的就业机会,更符合生态规律的代内和代际分配机制。

  我国最大的优势是人力资源,最重要的历史使命是不遗余力地将孩子教育、培养成有道德的、强壮的智慧人,将人力资源变成智力资源、智力资本、智力财富,引领全球为了后代而创新的潮流。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按照最根本的生态规律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民族必将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为全人类的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