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广东近20年海平面上升速度全国最快 将招更多风灾洪灾

2014年07月14日 16:07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海平面加速上升 将招更多风灾洪灾

    广东近20年海平面上升速度全国最快 为全球百年平均速率的1.7倍

    到2050年,广州将成为全球受洪灾损失最严重的城市,每年达132亿美元?国外学者Hallegatte去年发表论文《主要沿海城市的未来洪灾损失》,其观点引发各界关注。

    国家海洋局南海预报中心海平面研究小组的专家对比研究发现,不能全信国外学者的结论,但是其部分观点应引起重视。广东近20年海平面上升速度全国最快,且是全球百年平均速率的1.7倍;当下珠三角13%的土地已处于海平面之下,且预计未来50年,广东海平面最多再升27.5厘米,这将给广东沿海招惹更多的洪灾,更强的台风登陆。若未来百年,海平面再上升100厘米,珠三角一年损失或达2625亿元人民币。

    专家组表示,珠三角许多地区目前仅靠堤围防护,珠江、沿海堤坝防洪标准偏低。建议今后近海工程项目建设和经济开发活动,要充分考虑海平面上升的影响;主要采取加高加固海堤的防护对策。

    海平面上升加剧海洋灾害威胁

    超级台风数量威力增加

    近几年,16级以上的超级台风成了市民耳熟能详的名词。南海预报中心专家李娟告诉记者,由于海平面上升,加剧了海洋灾害的威胁。我国沿海地区风暴潮(台风)灾害发生频次增多,单个台风的威力随着台风路径的增加而增强。如2006年8月10日17级超级台风“桑美”在浙江温州登陆;2008年9月23日强台风“黑格比”在粤西登陆;这几天超级台风“浣熊”蹂躏琉球,均能看出此趋势。

    《中国海洋灾害公报1989-2013》也指出由于海平面上升,我国沿海地区风暴潮灾害发生频次增多、灾害区域扩大、损失程度加重。风暴潮(台风)往往伴随狂风巨浪,沿江河上溯,冲毁海堤海塘,吞噬码头、工厂、城镇和村庄,从而酿成巨大灾难。夏秋季节,中国东南部和南部沿海是台风风暴潮的高发区,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和海南沿海必须重点防范。

    沿海地区海岸侵蚀加剧

    海平面上升导致波浪和潮汐能量增加、风暴潮作用增强、海岸坡降加大、海岸沉积物组成改变,在挖沙和沿海工程修建等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沿海地区海岸侵蚀进一步加剧。目前我国侵蚀海岸约占全国大陆岸线总长度的20% ,中国海岸侵蚀总长度为3708公里,其中砂质海岸侵蚀长度为2469公里,占全部砂质海岸的53%,淤泥质海岸侵蚀总长度为1239公里,占全部淤泥质海岸的14%。

    建议:加高加固海堤 沿海控制高层建筑

    虽然国外学者的结论未公布研究方法,或许广州每年的经济损失没有其宣称的这么高,但是海平面上升对城市防洪所形成的威胁确确实实在增加。国家海洋局南海预报海平面变化研究小组告诉本报,建议广州进一步研究量化海平面上升对城市防洪的影响。

    研究小组进一步给出了对策,如在近海工程项目建设和经济开发活动中,充分考虑海平面上升的影响;根据广东沿海地区的特点,主要采取加高加固海堤的防护对策,如借鉴荷兰很好的堤坝建设成果,提高珠三角城市防洪标准,大江大河200年一遇的标准应该继续推广至各市。

    同时,严格控制和规划地下流体(水、石油、天然气等)的开采,并在沿海地区控制密集型高层建筑群的建设,以有效控制地面沉降,减弱海平面上升速度。

    再有就是保护沿海湿地、河口和洪积平原,如增加红树林种植面积减缓海岸侵蚀,提高自然防御能力。

    3大薄弱环节 珠三角13%土地已在海平面下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珠三角防洪也有不少薄弱的环节,各界要引起注意。专家组统计显示,随着海平面上升,珠江三角洲绝大部分地区海拔高度不到1米,其中有1/4的土地在珠江基准面高程0.4米以下,大约有13%的土地已在海平面以下,犹如第二个荷兰。

    《海平面上升对中国沿海主要脆弱区潜在影响的研究》报告显示,珠江三角洲脆弱区在现有防潮设施情况下,当海平面从历史最高潮位分别上升30、65和100厘米时,2030年相应的淹没经济损失为560亿、1808亿和2625亿元人民币。

    防洪仅靠旧标准的堤围防护

    当下广州、佛山、珠海、中山、东莞等大部分地区高程在珠江基准面0.5到2米左右。记者曾乘船从广州沿珠江往广西方向采访,发现走出广州城后,在广州郊区、佛山、东莞等地许多地区目前仅靠早期堤围防护。以农村或者郊区的防洪标准也许达标,但是按照城市的要求,可能就不达标了。

    如广州沙河涌流域,上世纪90年代前两边是农田,有一定的蓄洪能力,未见严重水浸,当下周边已成繁华的都市,沙河涌成了唯一的排洪河涌,但是天河路上世纪修建的桥梁降低了泄洪能力,让整个沙河涌流域未达到抵抗20年一遇洪水的标准。

    防洪与防涝存在衔接问题

    广州市政排水和水利排涝两级排涝模式的衔接问题,市水务局计划花43.9万元聘请专家研究希望能解决。原来广州珠江存在涨潮现象,每遇珠江大潮,城市排涝可能遇到顶托的问题,造成内涝,如6月23日的红色暴雨中,司马涌、东濠涌等多条河涌因珠江大潮而排涝不及。

    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副教授潘伟斌指出,流域内上下游综合治理才是出路。这几年降雨来得更猛,不仅广州境内上游,即北边排往下游的水更多、更猛,珠江流域上游往下游的排水量也在增加,这要求进行珠江整个流域的综合治理。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