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吃得上水 浇得了地 这里的耐旱力从哪来(2) 查看下一页

2014年08月22日 09:09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小农水”因地制宜

   45处“五小水利”使3万多亩农田受益

   “有了这条渠,我再也不为浇地发愁了。”8月10日,渑池县洪阳镇柳庄村种田“老把式”老刘站在地头,指着旁边新建不久的一条500米水渠说。

   前年遇旱,他家7亩多麦田只能从很远的地方引水,因为缺水亩产只有300多公斤。“今年收了400多公斤,既增产又增收。”

   三门峡地处丘陵,沟壑纵横,河流溪道较多,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池、小水渠、小水窖等零星水源丰富,解决“小地块”“小区域”农业灌溉用水问题的潜力巨大。

   2013年以来,三门峡建成“五小水利”工程45处,使3万多亩农田受益。柳庄村老刘是首批受益农民之一。“这多亏了民营资本的参与。”市水利局副局长李苏宏话语里充满感慨,“种植大户先建塘坝把水拦蓄起来,后用小泵站将水抽至5000立方米和1万立方米两个蓄水池,再将水分至大小超过100立方米的15口蓄水池中,最后通过遍布田间的水渠调蓄使用。”

   其实,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一直是河南各地面临的难题,三门峡在这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实现了财政“小投入”撬动民生“大效益”。

   该市按照“政府引导,规划依托,民营资本为主,财政奖补为辅”和“谁建设、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民营资本参与“五小水利”工程建设。“也就是说,一年3500万元的财政投入将带动近1亿元的民营资本投入。”这是“小农水”建设“以奖代补”的魔力。

   “‘小农水’工程解决了到田头‘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可以说‘小农水’修到哪里,农民就增收到哪里。”渑池县委书记张松林说。

【编辑:宋亚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