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治理北京机动车污染道路漫长?(2)

2014年12月31日 15:35 来源:中国环境报 参与互动(0)

  其次,要加强渣土车和非道路机械的管理。北京的施工场地多,在用的渣土车和非道路机械相对也多。渣土车不仅自身产生排放污染,其在行驶中还会产生扬尘造成二次污染,这对干旱少雨、植被覆盖率不高的北京来说,环境影响极大。对于非道路机械来说,虽然在生产环节有监管,但购置环节是购买人与厂家直接交易,缺乏制度约束。而且,其使用权和所有权不一致,不像道路移动源一样具有完备的管理机制,这就造成了环境监管的相对薄弱。

  第三,要加强对进京和过境车辆的管理。现在,每天进京和过境的车辆已达20余万辆次,这给北京的空气质量造成一定影响。目前,针对这些车中的排放超标车辆,因为没有适用的执法依据,所以主要的办法是劝返。今后,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应积极构建京津冀机动车执法联动机制,使超标排放的外地车辆在北京就可以进行执法处置。

  第四,提倡绿色出行,引导公众参与。机动车污染是个社会问题,然而开车却是个人行为。当政府把宏观层面的工作做完后,剩下的就是公众参与和执行了。当然,提倡绿色出行的前提是,政府要尽可能地优化公共交通网络,规范自行车行驶专用车道,使地铁、公交站点的设计更加人性化,不让最后一公里毁灭人们绿色出行的良好愿望。在提倡绿色出行、动员公众参与方面,欧洲一些国家如伦敦、巴黎等城市都做得比较成功,我们可以借鉴其方法、经验,但不能照搬。欧洲有着深厚的市民社会文化,这使得民众社会参与习惯养成较好,双方文化基础先天差异大,所以北京在发动、引导公众参与上还要因地、因时制宜。

  中国环境报:作为机动车方面的专家,您对北京的机动车排放污染治理工作有何建议?

  葛蕴珊:首先要认识到,在现今机动车排放污染问题比较严重的情况下,要想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改善,这样的想法非常不现实。然而,从世界范围来看,像伦敦、东京等城市也都曾经历过一个比较长期、曲折的防治过程,但结果都是非常好的。北京一直在学习借鉴国外比较成功的防治经验,甚至有些措施比国外还要严格,我相信,按照这一步调,北京在机动车排放污染治理上也能取得实质性的进步,但必须要给它足够的时间,这一点社会公众要理解和支持。同时,我也想强调一点,那就是机动车排放污染治理问题,不仅仅是单纯的机动车问题,还要与城市规划、功能区划、人口控制等问题结合起来思考。

  相关链接

  新车排放标准领跑前行

  北京的机动车排放标准实施时间基本早于全国时间。北京执行国Ⅰ到京Ⅴ标准的时间分别是1999年、2002年、2005年、2008年和2013年,而全国的执行时间则分别是2000年、2005年、2008年、2013年和2018年,每个阶段都差了1年~3年,甚至5年的时间。经测算,每执行一次新标准,单车排放污染就会减少30%~50%。目前,在北京的车辆结构中,国Ⅲ及以上车辆已经占到80%,基本上与欧美发达国家一致。

  油品质量改善更进一步

  改善油品质量是提高新车排放标准的前提,每次新车排放标准提高前,油品都要先到位。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北京这一点也做得比较超前。北京从1997年开始实施汽油无铅化,2004年执行第二阶段的油品标准,2005年执行第三阶段油品标准,2007年公交车率先使用硫含量50ppm的柴油,2008年执行第四阶段的油品标准(硫含量50ppm),2012年执行第五阶段的油品标准(硫含量10ppm)。车用油品标准每提高一次,单车排放污染可减少15%~20%。

【编辑:宋亚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