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提升油品还要打破垄断

2015年01月20日 11:06 来源:中国环境报  参与互动()

  陈湘静

  上期,气版刊登了北京市环保局机动车排放管理处处长李昆生《油品标准制定究竟谁执牛耳?》的观点文章。作者分析了目前国内石化企业实际上主导制定油品标准,以及与机动车污染防治需求存在的诸多不适应。他建议,相关标准制定应由环保部门主导。

  按照国际惯例,油品标准确实应由政府部门主导而非企业。但事实上,由哪个部门负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与机动车污染物削减、全民对空气质量改善的迫切需求相适应。这一观点也得到了环保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的认同。

  而从我国油品标准提标的历年实践来看,在污染物控制指标、油品标号确定、供应时间等问题上,少数石化企业拥有了太多不该被赋予的权利,为机动车污染防治贡献了负能量。这种局面,必须被打破。

  油品清洁性的提升是机动车源头减排的重要内容。有数据显示,从2000年提标开始,我国汽油每提升一个标准,单车污染物排放就减少30%~50%;如果推行国五标准,轻型汽车将减少排放氮氧化物25%~28%、颗粒物82%。

  但历年来,我国油品标准提升多次滞后于机动车排放标准,有时石化企业还要在标号上做文章。车油不匹配不但显著削弱排放标准应有的减排效力,且对车辆本身也有损害。石化企业在油品标准制定实施上的“打折扣、慢三拍”,损害的是公众环境、经济两方面的利益。

  对此,来自石化企业甚至一些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观点是,不能只考虑环保,还要考虑产业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时间以及成本的因素。

  但在当前大气污染形势如此严峻、环境改善已成全民共识的情况下,这个解释并不能站住脚。

  首先,提标需要的技术、配套和成本问题,对机动车行业同样存在。为何他们能够及时跟上,而对石化行业就是难越的关山?

  据了解,在发达国家,车、油两个行业围绕排放标准提升,也常常有“冲突”。但因为

  双方都是市场竞争性行业,博弈力量是均衡的,其主动适应的进度也是相对均衡的。

  而在我国,“两桶油”因其垄断地位而拥有的博弈力量,让其可以在排放升级上舒服地跳着自己的舞步。

  而即使在石化行业内部,也有可资研究的案例。去年10月1日开始,经济并不发达的陕西省在西部地区率先供应国五标准成品油。这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推动不无关系,但省内拥有本土炼化企业,恐怕是升级提前实施的重要原因。

  其次, 尽管消费者对涨价确实高度敏感,但当前,面对严重的空气污染,公众对环境成本合理的分配分担,已具有了更高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2013年,消费者就已经为油品质量提升买过一次单,已经具有了“群众”基础。而同时,近期国际原油价格的大幅下跌,也给了油品质量提升的成本空间。

  但遗憾地是,相关部门选择了名义为环保的油品消费税提升,而不是推动油品加快环保升级。同样是涨了价,前者上千亿的税款,是否投向环保、效果如何都无法确定,而后者却能带来扎实的污染物减排,难怪舆论对相关决策的科学性、透明性提出质疑。

  而有媒体也表示,在当前国内的体制机制环境下,加税的决定几个部门就可以说了算,而油品提升却是协调难度更大的事项。

  这也许并非虚言。2013年2月,国四油品标准的制定及实施时间表,是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做出的,且给了石化企业3年的过渡期。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