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陕西直购电交易4倍扩容降低电价 每度电省2分钱

2015年02月15日 10:01 来源:经济观察报  参与互动()

  能源大省火线争利 陕西直购电交易4倍扩容

  张延龙

  完成去年年底的尝试运行后,能源大省陕西力促的直购电交易再次向前推进一大步。

  经济观察报从陕西省发改委获悉,陕西今年上半年初步确定直购电交易电量将达到15亿千瓦时,这一数字远远超出其在去年下半年的尝试规模:3.7亿千瓦时。

  陕西的决策者迫切希望通过市场化交易为当地企业降低用电成本,在去年年底的尝试中,他们成功地使参与交易的用电企业节省了每度电约2分钱的成本。

  推动直购电交易的努力,是作为能源大省的陕西决心实现资源、能源更多地在当地转化的一个缩影——他们认为通过市场化的交易降低电价,可以帮助当地的耗能产业获得更好的成本优势,并吸引更多的投资。这背后是能源行业加速下行的环境中,能源大省之间的地区竞争的加剧。

  每度电降了2分钱

  在去年下半年,陕西开始了直购电交易的试点尝试。陕西省发改委提供的数据显示,在当时,当地共12家用电企业与6家发电厂完成了自主协商,签订协议成交电量3.7亿千瓦时,交易电量在当年的11月、12月执行。

  直购电交易是指电厂和终端用户之间直接交易,电网以只收取特定的输配电费的电力交易方式,从而打破现有电网企业独家买卖电力的格局,减少电力交易中间成本。作为富集煤炭等资源的能源大省,陕西一直希望推进直购电交易,降低企业用电成本。

  试点的依据是去年7月陕西省通过的《陕西省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规定,用电电压等级35千伏及以上的工业企业和10千伏及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可与陕西电网、拥有单机容量不小于30万千瓦的火电企业进行直接交易,上网电价由双方自主协商确定。

  之后,当地又印发了《陕西省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实施细则(暂行)》,进一步明晰了当地开展直购电交易的相关条件、方式和准则。

  新交易方式的核心,是电价和用电规模的自主协商。陕西省发改委提供的首批交易情况汇总表显示,参加交易的12家用电企业分属于钢铁、有色金属、能源化工等行业,交易价格下浮0.5—3.0分/千瓦时,平均下浮2.1分/千瓦时。

  电价的高低,对当地许多企业的影响巨大。在榆林经营一家电石厂的企业主贺强说:“对于电石企业,电价每降低7分钱,企业生产成本每吨将降低200元。”

  贺强的工厂位于神木县,他在这里就地采购焦炭等原材料,产品销至韩城、大同、福州等地。目前,直购电交易的红利还未扩散到贺强这样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参与交易的企业多为已经形成相当产能规模的企业,比如说,在陕北,神木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与陕西华电榆横煤电有限责任公司榆横电厂、陕西金泰氯碱化工有限公司与陕西清水川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分别签订了3200万和2400万千瓦时的电力直接交易合同。

  这其中,神木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交易价格每千瓦时较市场价便宜3分钱,据测算,新的交易为企业节约生产成本96万元。

  不过,贺强们显然都希望能够享受到新政策的制度红利,这也是陕西省的决策者们所乐于看到的。此前,陕西省的官员就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说,他们还将在当地进一步放开准入用户和交易电量规模,切实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陕西省发改委提供的数据显示,当地计划在今年上半年参与直购电交易的用电企业,从去年的12家扩大到了39家,发电企业也从6家扩大到了15家,上半年交易规模则达到了15亿千瓦时。

  竞争在加剧

  推动直购电交易的努力,是作为能源大省的陕西决心实现资源、能源更多地在当地转化的一个缩影。

  陕西并不是第一个提出并开展直购电交易试点的省份,在这之前,已经有云南、内蒙、贵州等多个省份开展了直购电交易或多边交易试点。

  然而很多尝试并不顺利,由于触及到了电网企业的利益,直购电交易在全国推进一直阻力重重。2009年,国家发改委曾批准辽宁抚顺铝厂与华能伊敏电厂开展直接交易,通过自主协商,抚顺铝厂最终获得的购电电价比原来便宜了9分钱。

  但在2010年,直购电交易被国家发改委叫停,据称是因为降低用电成本不利于节能减排目标的完成。

  2010年,内蒙古电力多边交易市场曾高调启动,成为中国正式运行的第一个电力多边交易市场,被视为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重要突破。然而,运行3个月之后,内蒙古电力多边交易便被发改委叫停。

  在直购电交易模式形势未明朗的情况下,陕西依然坚定呼吁推行直购电交易。2012年的全国两会上,时任陕西省副省长的李金柱就曾建议,进行大用户与发电企业直购电试点,降低大用户用电成本,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当时他说:“陕西是能源大省,目前榆林电网盈余电力达90万千瓦,一方面有富余电,另一方面有大用户,供销脱节严重。”

  这背后是能源行业开始加速下行的环境中,能源省份地区竞争的加剧——如果不能为当地的企业营造更好的生存环境、更低的成本优势,一些能源地区可能会因此而失去竞争力,被其他地区甩在身后。

  据贺强观察,内蒙古电石企业的停产比例,一度要远少于陕北地区,“焦炭之类的成本,以及产品的市场都是差不多的,但他们之前可能只有三成停产,我们的停产比例则占到了八成,因为他们电价比我们便宜。”

  从2012年开始,内蒙古就已经开始了大范围的电价补贴——将原来在蒙西电网实施的电价补贴政策扩展至蒙东地区,同时,对符合条件的工业企业生产用电在现行电价政策的基础上每度补贴3分钱。

  内蒙古的政策甚至包括,对于信誉较好的停产或半停产企业,在减容或暂停期间免征该企业部分基本电费,在恢复启动期间按用电企业正常生产时平均基本电价标准收取容量电费;对已停产的重点企业或已建成待投产企业实施“一厂一策”的电价扶持政策。

  在形势严峻的2013年,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吴登昌在榆林座谈时直截了当地说:“榆林是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载能工业企业众多,耗电量占产品成本比重大,电价决定了载能工业竞争力的强弱,影响着榆林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吴登昌此前是陕西主管工业的副省长。

  榆林市发改委当时形成的报告则说,目前陕北的电价,平均比内蒙、宁夏高出3.3分/度,载能产品成本大大高于周边地区,大量市场被抢占。

  市场选择

  能源地区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资源就地转化能力的竞争,而非简单的原煤销售——在此前,这些竞争多集中于煤化工领域,但是随着产业的发展,煤电、以及与电力相应的各种高耗能、高用电产业的竞争愈发明显。“真正深刻的变化是,市场已经从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榆林市发改委的官员说:“过去的市场是赚多赚少的问题——大家都能赚钱,而现在,是企业生与死的问题。”

  他说,现在想办法首先是为了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但对这一轮的经济调整,要认识到其长期性和艰巨性——以后可能不太会有过去那种好日子了,“谁能在这一轮调整中获得更好的工业竞争力,谁就能在下一轮竞争中占据主动。”

  随之而来的逻辑,是如何降低用电成本,按照陕西省官员此前的说法,他们希望在陕西形成一个“低电价区”,而相应的“一揽子政策”可能将包括支持企业、园区发展内部自备电厂、推行直购电交易和开展发电权交易等。

  这其中,贯穿市场机制理念的直购电交易被当地寄予厚望。“榆林要发展载能工业,竞争力就在于低电价——如果榆林本地有这么多的煤,这么多的电厂,工业企业仍然享受不到低电价,那么我们认为这是体制的问题。”榆林市市长陆治原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时说。

  2012年陕西在全国两会上提出直购电的相关建议后,西北电监局迅速与陕西省政府方面进行沟通,当时西北电监局建议陕西省政府尽快协调出台输配电价,之后形成直购电试点方案上报电监会,积极探索直购电试点工作。

  之后,随着全国直购电交易逐步放开,陕西的试点开始按部就班进入正常轨道。而随着试点的推进,当地发现,一些企业的受益甚至已经不限于电价成本本身,比如在当地的省属国企陕煤化工,其下属公司黄陵矿业公司和煤矸石发电公司分别进入了今年上半年的电力用户和发电企业名单。

  数据显示,黄陵矿业公司2014年生产煤炭1678万吨、焦炭209万吨、化产30万吨,企业生产仅用电量一项就达到2.6亿度,而煤矸石发电公司作为其实施循环经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300MW煤矸石发电项目投产后,年发电量可达到40亿度。据陕煤化工分析称,二者同时作为购电方和供电方成功入选电力直接交易企业,显著降低了公司用电成本,大大缓解经营管理压力。

  直购电交易会鼓励上马高耗能产业,不利于节能减排”曾是以往阻碍直购电交易的重要原因,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陕西的试点中,并未就产业门类对此提出严苛要求,榆林市的官员说,“我们认为过去那些理由很多都是托词——衡量某个产业应不应该上马,标准首先是市场,背后是它的产业层次、技术含量是不是有竞争力,而不应该是耗能有多高。陕北是典型的资源、能源富集地区,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讲,资源的就地转化和发展载能产业应该坚定地走下去。”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