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ST二重退市大限将至 投资者面临最后选择

2015年03月31日 09:54 来源:证券时报  参与互动()

  证券时报记者 蒙湘林

  *ST二重(601268)距离退市的日子越来越近。

  2月17日,*ST二重披露全面要约收购方案:公司实际控制人国机集团拟以2.59元/股的价格向全体股东发起要约收购,以终止*ST二重上市地位。

  此举让*ST二重成为证监会2014年颁布《关于改革完善并严格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见》后首家实施主动退市的上市公司。4月3日是要约收购的最后截止日期,收购时限已然不多。

  主动退市已是必然

  2011年-2013年*ST二重净利润均为亏损,自2014年5月26日起暂停上市。2015年1月30日,*ST二重公告预计2014年业绩将出现亏损,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8亿元左右。

  按照规定,如亏损得以确认,*ST二重将在2014年年度报告公告后进入强制退市程序。

  *ST二重则选择主动退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国机集团拟以2.59元/股的价格向全体股东发起要约收购,期限为37个自然日,起止日为2015年2月26日(包括当日)-2015年4月3日(包括当日)。

  此前,*ST长油进入退市整理期后曾连续6天跌停,最终以0.83元/股的价格退出A股市场。倘若*ST二重被动退市,市场普遍预计股价可能出现暴跌。那么,国机集团采取要约收购其他股东所持股份,是否有可能扭转股价下跌的风险呢?

  一位私募人士分析,“采取主动退市,从心理层面会提前给投资者一个消化期,股价波动幅度可能会有所下降,指望股价不跌是不现实的。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做出是否接受要约的选择,从风控角度看,主动比被动更稳妥些。”

  收购价溢价空间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要约收购方案,此次要约收购的一个生效条件是,收购完成后公司股权结构符合退市标准,即社会公众持股数量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低于10%(少于2.3亿股)。以此计算,此次要约收购的最低数量为1.71亿股。由于国机集团通过中国二重持有*ST二重的股份高达72%,《收购报告书》表示,此次要约收购是“为了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据公司最新披露的数据,截至3月23日15时,预受要约的股份数量合计6286万股,距达到退市要求的约1.71亿股尚有很大距离。在剩下的几个交易日的最后期限内,国机集团能否如愿以2.59元每股的价格完成要约收购?此前有评论分析,*ST二重此次要约收购最大的难点即在于中小股东的观望情绪。

  事实上,观望情绪跟收购价有直接关系。一位*ST二重的投资者在雪球上有如此分析,他的持股成本是每股10元多(接近*ST二重的上市发行价),现在收购价格只有2元多,“现在还亏损这么大,如何接受呢?”。

  上海杰赛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智斌表示:“由于目前还没有到最后期限,中小股东大多患得患失。一方面担心错过要约收购这一多少剩点钱的‘机会’,因为退市整理期可能出现股价大跌;但又对公司未来重新上市仍抱有期望,担心接受要约之后丢掉了筹码,彻底失去翻本的机会。”

  重新上市时间表不确定

  对于此次要约收购,大股东中国二重集团和二股东华融资产分别作出承诺,将不接受此次要约收购,不过,华融资产保留在收购期限届满后向国机集团出售股份的权利。华融资产的“坚守”让不少中小股东感到犹豫。

  深圳大学一位国企研究员告诉记者:“华融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作为国有资产重组整合的持有机构,起到更多稳定的作用,并不在乎短期内是否盈利,所以中小股东不能将华融是否持有作为投资的唯一依据;而且国企之间的并购重组,可能并不以市场行为,现金回收来衡量。另外,华融虽然不参与要约收购,但保留余股卖出的权利,说明其也不一定是完全看好后期形势。”

  记者注意到,在《收购报告书》中,国机集团方面也已明确,将“支持二重重装在条件具备后争取重新上市”。*ST二重此前的公告也称,在国机集团的帮助和支持下,公司正在积极实施改革振兴的多项措施,以实现公司的持续经营。公司将根据国机集团和公司的发展战略和国企改革的要求,在条件具备时积极争取重新上市。

  对此,*ST二重的一位负责人表示:“理论上,重新上市是有可能的。*ST公司如果重新上市,至少要先扭亏,在当前主营业务未实质好转的情况下,盈利还需要很大努力。即使盈利了,要达到规定标准,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在此期间存在较大风险。”

  王智斌认为,*ST二重退市后要重新上市仍要符合未来某一时点对企业IPO在财务、经营等各方面的要求,不排除将来注册制实施后要求有所放宽,但IPO政策的修改和具体实施时间都存在不确定性。对于*ST二重来说,注册制可能是一个机会。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