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海洋经济带来澎湃动力

2015年04月01日 11:09 来源:经济日报  参与互动()

  日前,山东省青岛市统计局发布了2014年海洋经济数据:按照新口径统计,2014年青岛市完成海洋经济总产值6723.4亿元,同比增长14.7%;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751.1亿元,同比增长13.1%。海洋经济占GDP比重也首次突破20%。同时,2014年海洋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接近三成。这标志着青岛海洋经济的产业强度呈现持续上升态势并达到近年来的最高点。

  “海洋经济能够成为青岛经济最为强劲的新引擎,得益于国家战略带来的聚集效应的逐步放大。”任振刚是青岛市发改委副主任,2009年开始兼任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主任。他告诉记者,青岛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龙头城市,近年来在海洋产业、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上,都形成了强力的集聚效应,“青岛市每年引进的10万多各类人才中,海洋经济人才占了三分之一;资本的聚集体现在数百家金融机构云集青岛,投资海洋产业的资金比重大幅增加;产业的聚集更加凸显,仅2014年我们就筛选确定了140个海洋经济重点项目,总投资达1300亿元。”

  青岛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可谓不遗余力:为了让海洋经济发展冲破地域局限,他们下决心将黄岛区和胶南市合二为一,组建的西海岸经济新区已被国务院批准为第9个国家级新区,是我国唯一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他们打造的“蓝色硅谷”,更是以进军世界海洋科技高峰为导向,目前正在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为核心汇聚众多科研院所,打造世界一流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世界一流海洋科技平台体系、世界一流国际合作交流中心。“西海岸新区体现的是大,蓝色硅谷体现的是高,这一大一高的两个区域,加上位于红岛的青岛高新区,将是青岛市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任振刚说。

  据任振刚介绍,在布局重点区域的同时,青岛还大力推动海洋产业向园区集中。截至2014年底,8个市级海洋特色产业园完成主导产业海洋业务收入总额816亿元,同比增长18%,增长速度高于全市海洋经济5个百分点。不久前,青岛市又评定了6个市级海洋特色产业园,市级海洋特色产业园增加到了14个。“海洋产业向园区集中,有利于形成海洋产业的集群化链条式发展,既有利于企业上下游产业的配套、降低成本,又会带来更大的集聚。”

  从青岛市区西行穿越胶州湾海底隧道,不远处便是西海岸经济新区的海洋设备制造基地,放眼望去,只见数十个巨大的龙门吊排列在海边。巨大的厂区内,有的场地在造船,有的场地在造海上石油平台,一片忙碌景象。据西海岸经济新区的同志介绍,这个基地现在有北船重工、武船重工、海洋石油工程(青岛)等规模以上企业十多家,仅科研人员就有1300多人,许多技术和产品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同时周边还有配套企业500多家。

  这种集聚效应印证了任振刚的说法。目前,海洋设备制造业已成为青岛海洋产业中“最大块头”的产业。2014年,青岛海洋设备制造业完成产值1312.9亿元,同比增长23.1%,快于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速13.5个百分点。

  让青岛决策层高兴的是,2014年,青岛以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海水利用、海洋科研教育和海洋金融服务业等为主的新兴海洋产业增加值突破200亿元,占海洋经济比重达到了11.5%,提高0.6%。“这表明青岛海洋产业的结构正在进一步优化。”任振刚说。

  青岛新兴海洋产业的崛起,得益于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青岛深知海洋产业的核心是科技支撑,因此把科技成果转化看作重中之重。作为我国的海洋科技城,青岛拥有28家海洋科研与教育机构、20个部委级重点实验室、7艘千吨级以上海洋调查船。高级海洋专业人才数量占全国的30%,涉海领域两院院士占全国的70%左右,科技实力不可谓不强。但过去青岛海洋科技呈现出两个问题:一是基础研究多,成果应用少;二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科研成果在本地的转化率较低。针对这些问题,青岛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搭建科技产业化平台等多种措施,使青岛科技成果转化率大幅度提高,特别是不少传统企业通过对接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成功转型为海洋科技型企业。

  “青岛海洋科技和产业的未来将更加美好。”任振刚告诉记者,在山东省实施的蓝色产业人才引进计划中,青岛目前已引进了10个高科技团队,都代表着世界顶尖的海洋科技水平,而且其发展模式都是研发与市场一体化的。“这预示着这些海洋高新技术一诞生,就是与市场接轨的。高技术与产业化高度融合,未来的发展空间将不可限量。”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