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原油期货前置配套政策陆续落地 分析称若推出将强化买方力量

2015年08月06日 07:58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参与互动()

  随着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证监会等配套政策发布,中国原油期货年内推出再次激起了想象。能源咨询公司安迅思中国研究中心总监李莉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称,国际油价低迷,消费不振,如果中国推出原油期货可以吸引关注,以及更多公司到中国寻找市场机会。

  随着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证监会等配套政策发布,中国原油期货年内推出再次激起了想象。

  7月底,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做好境内原油期货交易跨境结算管理工作的公告》,随后证监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也发布政策,明确境外投资者参与境内商品期货交易外汇管理政策。这意味着筹建的原油期货正在进入推出前的倒计时。

  能源咨询公司安迅思中国研究中心总监李莉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称,国际油价低迷,消费不振,在这样的买方市场下,如果中国推出原油期货可以吸引全球目标光,让更多公司到中国寻找市场机会。

  政策频出让市场预估原油期货推出临近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多地包括上海、广州、北京等曾先后成立交易所,推出不同品种的原油期货交易。但当时当时我国的石油流通体制没有实现真正的市场化,原油期货交易还缺乏发展基础。1994年,国内原油价格由国家统一制定,原油期货交易所关停。但几十年的发展后,中国成为全球排名前茅的原油进口国,多年来的高速经济增长导致对原油的需求逐日上升,对进口原油的依赖程度也随之提高,推出原油期货的需求也随即增加。

  2012年下半年起,就有消息称发改委牵头制定的原油期货筹备工作方案已经制定。其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环所郭焦峰研究员更曾直接建议,“在全国形成十个左右区域性石油天然气现货交易市场,建立和完善石油、天然气期货交易市场,形成现代的市场体系和市场监管格局。”

  直到近期,多部委密集出台同相关政策大幅其高了市场对于原油期货推出时间即将临近的预期。

  7月31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关于境外交易者和境外经纪机构从事境内特定品种期货交易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支持境内商品期货市场开放和交易便利。

  证监会也发布《境外交易者和境外经纪机构从事境内特定品种期货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允许境外交易者和境外经纪机构从事境内特定品种期货交易,确定原油期货为我国首个境内特定品种。

  在此之前,中国人民银行还于7月24日发布公告,提出自8月1日起,境内原油期货交易以人民币计价、结算;境外交易者、境外经纪机构可直接使用外汇作为保证金,外汇保证金结汇后可用于境内原油期货资金结算。

  市场分析认为,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公告可能扫清了境外投资者参与中国原油期货交易的制度障碍。原油期货以人民币计价、结算有助于扩大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使用范围,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高人民币国际地位;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高,反过来会支持中国原油期货稳健发展。

  一位参与过石油天然气期货筹备的人士对本报记者称,我国原油消费市场庞大,有建立期货市场的需要。虽然原油期货挂靠油品比较容易,但涉及到外资参与交易和交割的部分,会牵扯到原油进口权、外国公司如何参与等问题,非常复杂。他还认为,国内原油期货可能推出估计不会那么快,年内推出的概率较低,还要等待一段时间。

  推出期货将更好利用买方力量

  2014年,中国进口原油3.1亿吨,同比增长9.5%。今年部分月份,中国还超过美国成为月度最大原油进口国。中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首席能源研究员陈卫东早前就曾提出,中国可以利用买方市场增加定价权。

  今年以来国际油价地位云顶,在40-45美元/桶波动,国内成品油价四次连续下跌。李莉分析说,原油供需失衡,总体是买方市场,中国如果推出原油期货能吸引全球目光,一定程度强化买方的议价权。

  承担原油期货责任的上期所曾确立“国际平台、净价交易、保税交割”的原油期货市场基本方案,综合其它市场参与主体为境内、境外投资者;交易以人民币计价、结算;采用净价交易模式,即报价价格为实际油价,不含关税、增值税;交割方式为保税交割。

  也有分析指出,原油和天然气期货的筹备进展,也与正在进行中的油气体制改革方案有一定关联。目前我国享有原油进口权的单位主要由5家大型企业掌握,如何放开进口可能史期货市场的一个障碍。但从去年以来,原油进口权已经有放开的迹象,先是广汇石油获得进口原油资质及相应配额,随后今年至今已有7家民营企业获得进口原油使用权,为放开进口原油逐步铺路。

【编辑:姜莹】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