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探访侨乡“斗笠村”:斗笠编织工艺面临失传

2012年07月23日 08:5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安溪7月23日电 (林永传 吴清远 倪晓东)“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古代诗词里,有许多涉及斗笠和蓑衣的诗句,斗笠和蓑衣几乎成了诗人的某种精神寄托。“头戴斗笠、身穿蓑衣”更是闽南侨乡曾经的一道劳作风景。

  在福建安溪县长坑乡,就有一个自清雍正年间起就远近闻名的斗笠村——下林村。

  家家都会编斗笠

  走进下林村,只见村边翠竹环绕,幢幢漂亮的楼房掩映其间。上世纪80年代,该村因编织斗笠而出名,被称为“斗笠村”。

  在村支书王金冬引领下,记者找到一位正在家里削篾编织斗笠的大伯王德稳。今年69岁的他尽管视力不太好,但织起斗笠却相当娴熟流畅。

  王大伯告诉记者,编织斗笠要经过砍竹、裁竹、削篾、编框、垫尼龙薄膜等多道工序,斗笠规格有的小巧玲珑,有的阔大如伞。以前下林村每到农闲,随处可见聚在一起编织斗笠的人们。

  当时,斗笠是农村生活的必需品,每逢圩日,村民都将织好的斗笠拿到长坑街道及邻近的尚卿、感德、蓝田等乡镇销售,甚至还销往福州、宁德、泉州等地。

  据王金冬回忆,斗笠编织工艺是下林村的“传家宝”,上世纪80年代,全村家家户户都会织斗笠。

  民间工艺面临失传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的农村,头戴斗笠、身穿蓑衣的身影已淡出人们的视野,斗笠也已逐渐淡出市场。

  下林村有句俗语:耕田够糊口,编织合零用。销售斗笠曾经是下林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最好卖的时候一天可卖出80-90顶斗笠,每逢耕作季节,由于订做斗笠的人较多,一家大小经常要加夜班织斗笠。”王大伯说,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一顶斗笠可卖4毛钱左右,一天大概能织6顶,这样算来,一天也能挣到3块钱左右。

  可是,到了90年代后,每顶斗笠可卖到2元多一点,但销量逐渐下滑;90年代中后期,斗笠市场已逐渐萎缩,织斗笠的人越来越少。

  如今的下林村,只有几个老年人没有丢掉老本行,闲时仍然编织斗笠。但是,他们不再把它当作主要经济来源,只是想让这“传家宝”不失传。

  采访中,下林村的许多村民表示,编织斗笠这门传家绝活慢慢消逝,很是可惜,希望政府采取措施来抢救这门技艺。(完)

>侨乡传真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