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感悟广东台山侨圩:中西合璧 低调而静美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9月25日 11:24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感悟广东台山侨圩:中西合璧低调而静美
骑楼布满青苔,显得残旧。
以前,这个角度能看见繁华的商铺。

  有人说,台山的侨圩是西方世界的橱窗,甚至还有人说是西洋建筑的博物馆。其实,台山侨圩楼的设计,已经完全跳出古典主义严格定义和罗马式、希腊式、哥特式、巴洛克式建筑风格条条框框的划分,而是集中西方风格建筑于一体的最佳体现。

  本报记者近日对台山四个名声赫赫的侨圩:汀江圩、圆山圩、五十圩、冈宁圩进行了实地探访,揭开侨圩神秘的面纱。

  【端・汀江圩】

  昔日的商业先锋

  上世纪30年代初,由于隔壁的大同市实行宗族霸权经济,汀江圩的18位创始人集资并花费一年多时间建起了这座占地80亩、拥有104座骑楼和40亩空地的“超级市场”,这18位创始人被乡亲称为“十八罗汉”。他们万万没想到70多年后,汀江圩会因为一部电影《让子弹飞》闻名于世,从此让人知道了它低调而华丽的存在。

  整齐划一不失个性

  汀江圩的骑楼群呈回字形,整齐划一,大气端庄。它坐东北朝西南,其平面布局为长方形,中间是宽阔的广场,全圩的104间商铺面向广场,环绕四周,水运码头在一、三墩后面的汀江河畔。104间商铺统一建成新式骑楼,用于交易的铺面必须深10英尺、高14英尺,骑楼下的人行道为1丈2尺,由公所统一铺设三合土路面,至于各商铺的层高和立面建筑,则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兴趣爱好自由处理。

  “在建设汀江圩以前,台山当局就已经制定好骑楼群的规格与标准,所以才有现在的效果。”台山博物馆副馆长叶玉芳解释说。由于这些楼主的留洋背景不同,所以风格整齐仍然彰显个性。结合台山地区多雨高温的气候条件,骑楼一层的临街店铺全部设计为人行走廊,2层和3层采用欧洲拱卷式柱廊的建筑形式,或以希腊和罗马式的柱廊形成内凹的过廊,或凸出方形弧形乃至折线形的阳台。而屋顶则集中表现为复杂多样的巴洛克式样的山花。

  “有意思的是,整个汀江圩的建筑要比隔壁的大同市高出许多,且无碉楼和枪眼等防御设施。”没有碉楼和枪眼炮眼,这个是让叶玉芳一直捉摸不透的地方。

  梅家大院话兴衰

  作为引入西方先进资本运作方式与商业精神的先锋,汀江圩的建设实行股份制,共有104股,为梅、丘、曹、江、伍、黄、张等多姓认购。其中梅氏家族共出资52股,为第一大股东,故而当地民众将汀江圩换名为梅家大院。据五邑大学华侨研究中心梅伟强教授介绍:“汀江圩的章程里面讲得很清楚,要实行民主管理,各个姓氏都有人来参与这个圩镇的商务管理。这种方式也是学习西方的。”

  筹委们都是读书人,接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结合自身的儒家文化底蕴,形成了这样一种和谐经济局面。今天的梅家大院已经完全失去了圩市的功能和往日的喧嚣,汀江圩发起人梅健行的孙子、旅美华侨梅雨庄告诉记者:“那时候的梅家大院真是兴旺得不得了,人都在这里搞买卖,每家每户都是商户,各种行业都有。斗山、广海、冲蒌、大隆洞,周边的客人都赶过来。商户忙得乐呵呵的,那时候用台山本地人的一句老话来说,叫老虎墟,什么都吃光。你拿多少东西出来都卖得出去。”

  外汇的刺激,加上交通远不如现在发达,汀江圩这种以日常生活消费服务为主,生产性服务行业为辅的繁华日子着实让大同河边沸腾了许久。“到了改革开放的时候,圩里很多人都出了国,加上交通设施和工具的完善,使汀江圩逐渐走向衰落。”旅居哥伦比亚的华侨梅育慈如此解释。

  梅家大院旁的大同河依然静静地流淌,时间已经冲刷掉骑楼身上的光彩,并偷去它的部分“骨肉”,使其喑哑惨白。同这些骑楼一起见证梅家大院兴衰的,还有79岁的刘凤好,她是梅育慈的母亲。刘凤好自18岁就嫁过来汀江圩,如今儿女都已出国,而她一直守着梅家大院不愿离开,“不管外面多漂亮,都不及我这里好”。

  不止刘阿婆对梅家大院感情深厚,年轻一代也在心里埋下了梅家大院的种子,现在这棵树已经枝繁叶茂,并要引来彩鸟发新枝了。刘阿婆的孙子在这个大院里长大,一直到了10岁才出国,这个月和妻子在这里举行了婚礼,让梅家大院做他们爱情的见证者。新郎说:“一回到这里,我就感觉浑身都舒服自在。”而他的太太希望,他们的婚姻能像这个古老的地方一样天长地久。

  故居重逢物是人非

  老狗在大院里悠悠地转着圈,大院里有点冷清,很多骑楼都大门紧闭,不少骑楼已经人去楼空。3岁的小外孙在院子里活泼地蹦来蹦去,刚从国外回来的梅育慈似乎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怀有十足的好奇心。站在自己门前,他猛吸了一口烟,眼前的干净、卫生、人烟寂寥的广场让他多少感到陌生,他还是怀念以前人声嘈杂、熙熙攘攘的那个集市,尽管它又脏又乱。

  “圩期的时候,6点钟都不到,外面卖鸡鸭禽畜的人就来了,每次都会把我吵醒。”61岁的梅育慈依然觉得,在梅家大院度过的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间:童年时无忧无虑地在大院里捉迷藏,大热天里都经常跳到河里去摸鱼摸虾。“我家门后就有个码头,那个时候一摸就是一大把,我经常就是把家里的锅烧红了,再下去摸鱼都还来得及,因为我们这里离咸淡水的交界处很近。”

  在梅家大院梅育慈的房子里,挂着两张大的肖像图,分别是梅育慈的爸爸和爷爷。梅育慈的爷爷叫梅炳然,照片中的他英气逼人。梅炳然是汀江圩发起人即“十八罗汉”之一,曾任乡长。“我爷爷早年被派到日本公费留学,在千叶学院读了10年医学。回国后在广州大同医院当了3年院长,后来回乡开办西医馆。”。

  后人回忆,梅炳然看病不论贫富,有钱人给他封金赏银他照收不误,穷汉家给几个铜元麻钱他也坦然装入衣兜,穷得一时拿不出钱的人他不逼不索,甚至连问都不问,任就诊者自己手头方便再给他送来。他行医济世,留下了好名望,所以被推选为乡长,并使后代在他的恩泽中逃过文革的劫难。

  对梅育慈来说,此时的梅家大院变化已经很大。“人变了,物也变了。梅家大院在我心里就像初恋情人一样,以前很漂亮,现在已经老了、丑了,但我心里还是存在她年轻时的印象。”聊罢,已是黄昏,院里的大榕树也百鸟归巢了。

【编辑:杨凯淇】

>侨乡传真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