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林震宇:广东江门传承本土文化的80后

2012年11月23日 13:37 来源:江门日报 参与互动(0)
林震宇:广东江门传承本土文化的80后
新会本土文化的传播者林震宇
林震宇率领志愿者团队拍摄微电影《冈州往事》
林震宇正在为清代石碑做拓印

  在本地(广东江门)的网络论坛里,以“新会本土文化”为名的林震宇,总能将网友心中关于新会历史文化的疑问讲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而,很少有人会想到,他竟然是一位80后。

  面对浩瀚的新会本土文化,有几个年轻人能像他这样坚持一路走来?他的力量虽然渺小,但正是因为他的存在,一些看似不起眼的新会本土文化才得以留存和传播开来。

  每次与林震宇的交谈,总会很有收获。透过他的谈吐,你能真切感受到他对于文化的那份钟情与执着,这不是为利益而生,亦不是为名誉而存,而是在于一颗热爱本土文化的赤子之心,在于一种乐于奉献的精神,在于一份剪不断的文史情结。

  人物小传

  作为新浪微博@新会本土文化的博主,今年23岁的林震宇,即将从中文系毕业。自幼爱好文史的他,初中便开始关注本土文化。读高二时因发表《纪念新会书院建院80周年》系列研究文章而崭露头角。长期热衷于文化保育工作,2011年4月注册新浪微博@新会本土文化,率领志愿者团队先后为民国冈州中学旧址进行测绘、编辑印制《新会绿地图》(第一期),并拍摄微电影《冈州往事》。现为江门市华侨历史学会理事。

  人物对话

  1 “本土文化未必就是乡下文化”

  江门日报:说说你为什么对研究本土文化这么感兴趣?

  林震宇:我家从前订有《新会报》,我从报上读到本地文化界前辈有关家乡历史风物的文章,逐渐对本土文化产生了兴趣。由于家庭条件的原因,我很少有机会出远门,所以从另一角度来说当时研究本土文化也是一种不得已。但在长期的阅读积累中,我发现本土文化未必就是一种“乡下的”、“微不足道的”文化,在各个中小学校开展的乡土教育(如编写校本教材、传承“非遗”项目)实际上就是对本土文化的普及。普及本土文化有利于促进青少年了解自己的家乡,增强家乡的认同感,从而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江门日报:听说你准备考关于历史学方面的研究生,是不是今后立志在这方面坚持走下去?

  林震宇:是的,我现在备考研究生。我觉得只有提升了自己,才能更好地为家乡做贡献。

  2 “李中壮先生对我的影响最大”

  江门日报:认识你的人都很佩服你的人文历史学识,请问你平时如何积累这方面的知识?

  林震宇:我一直庆幸我在学术道路上得到了不少前辈的鼓励和提携。尤其是我最早的两位启蒙老师,林福杰、林文斌二位先生,他们分别从本土历史和文物考古两方面传授了我不少知识和经验,让我少走了许多弯路。

  我本身兴趣广泛,喜欢阅读。除了通过阅读本地报刊、去景堂图书馆查阅《新会县志》、《新会文史资料》等地方文献来了解本土外,我还会找一些专业书籍来进行自学。我也会利用业余时间辗转于五邑城乡各地进行考察,通过田野调查、考古等方法来辅助文史研究。  

  江门日报:你觉得你在专研新会本土文化这么多年来,哪个人或者哪件事对你的影响最深?

  林震宇:已故的景堂图书馆馆长李中壮先生对我影响极大。我们是亦师亦友的忘年交,虽然交往只有短短的4年时间,但他的学问与道德都令我一生受用。他的去世使我开始担忧本土文化的传承问题,这直接促使了我注册@新会本土文化这个微博。我希望能通过微博这个平台,不仅在网民中普及本土文化知识,也将老一辈学人锲而不舍、正直无私的精神传承下去。

  3 “我只不过是一个文化的传播者”

  江门日报:你微博的名字就叫@新会本土文化,粉丝有7000多,在“文化”这一领域可以称得上是网络上的“意见领袖”,能谈谈你是怎么用“文化”去影响其他人的吗?

  林震宇:我还算不上“意见领袖”,也无意去当,只不过我说了一些真话而已。如果非要说是用“文化”影响人,那应该是新会这个文化名城自身的魅力影响了世人,我不过是个传播者。  

  江门日报:去年你曾经发起了制作“新会绿地图”的活动,社会反响不错,当时是出于怎样的目的?

  林震宇:当时我做了一个《新会旧城区古迹径》简图,朋友陈淑玲小姐同时在微博上向我提出了“绿地图”的概念。我认为两者可以结合在一起,毕竟宣传环保不止是保护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也是要保护的。说干就干,一班朋友同心协力,两个月后就有了这个迥异于各地绿地图的《新会绿地图——大新路&仁寿路》。

  4 “年轻人应该主动了解本土文化”

  江门日报:新会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你认为新时期的年轻人应该如何对其传承和发展?

  林振宇:首先是尽量主动去了解本土文化(方言、名人、历史故事、风景名胜、乡土特产等)。其次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来进行传承,爱读书的可以读读有关新会本土的文学作品(崖山海战流传故事、梁启超的文章和诗词);爱摄影的可以多点拍摄新会的风土人情;爱旅行的不妨多些游览并发现身边的风景;吃货们可以多些向外地朋友推介新会的特产美食;你甚至可以导演一个本地题材的舞台剧或微电影。哪怕你什么都不关心,只要你会上网,也可看看我的微博(笑)。  

  江门日报:能谈一下你自认为在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方面做得最有意义的事情吗?

  林振宇:我最感自豪的事是我在呼吁保护民国冈州中学旧址一事中结识了一班热爱家乡、志同道合的朋友们。

  我们在一起做测绘,做“绿地图”,拍摄微电影,所有的辛苦都是为了生我养我的家乡,捍卫我们共同的财富——文化遗产,我们的观念随着网络和报纸的影响力逐渐扩散到校园里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心起自己的家乡,并且反思当下的城市改造。一些朋友甚至加入了我们的志愿者团队,希望能身体力行地为家乡真正做点事情。  

  江门日报:在这个过程中,是否还有些心酸或者不如意的事情发生?

  林震宇:当然有。尤其在亲眼目睹身边的文物被破坏时,那种有心无力的感觉常使我欲哭无泪。这时我明白了那句名言:“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在你面前毁灭掉。”

  人物观点

  保护好梁氏祖祠  重新认识梁启超

  林震宇认为,相比于五邑其他城市,直至目前为止,新会独特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似乎还得不到足够重视,一些珍贵文物因未能得到重视而接连受到破坏,殊为可惜。

  明年是梁启超诞辰140周年。他向政府提议:保护、重新修缮位于会城中心公园的梁氏祖祠。利用这里可开辟一个有关梁启超的小型展览馆,丰富邻近步行街的文化内涵。该祠堂是梁启超少年进城参加科举考试时曾经入住的地方,与现存的广州青云书院、北京新会邑馆一起展现了梁启超的科举考试之路,是重要的文物古迹。其次,他向广大读者朋友提议,请花时间重新认识梁启超,读读梁启超的经典著作,并学习梁启超的现代公民精神,积极关注现实问题,关心家乡和国家的发展。

  同行者说

  江门市华侨历史学会副秘书长、《五邑侨史》副主编黄柏军:

  林震宇是江门市华侨历史学会最年轻的理事,也是该会唯一一个在校大学生理事,他近年来致力于本土文化的推广、本土华侨文物保护等公益文化活动受到学术界的肯定。他博览群书视野宽广、善于思考,运用周边地区的文物保育经验提出保护侨乡文化遗迹的思路,热爱家乡之心难能可贵。

  他的故事也引起侨乡学术界的深层次思考:我们做侨史研究,怎样才能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文化历史研究,怎样为保护地方文物、文化保驾护航?在未来,侨史学界怎样为地方文史的普及和应用做出我们更大的贡献?凡此种种,林震宇均为学术界起到了表率作用,做出了有益的探索,相信他掀起的“本土文化保育”浪潮方兴未艾波澜正起,还有更多更精彩的故事将井喷而出,我们祝福和期待着。向热心侨乡文化的研究者和守护者林震宇致敬。  

  新会景堂图书馆副馆长谭红霞:

  认识林震宇,是因为他经常来我们图书馆查资料文献,在新会,有这样一个年轻人对地方文史这么感兴趣,我们很支持。

  我觉得林震宇做事是非常认真和执着的,在查资料的过程中从来不轻言放弃,好像他以前查关于新会书院的文史资料,为了一些小线索可以反复来我们图书馆好多次,跟我们的馆员都混得很熟了。

  我们图书馆本身也很欢迎读者送资料,林震宇还特意送了几本民国时期的文史资料,寄存在我们这里给读者看。有时候他在网上发现了新会的一些资料、章程、族谱之类的,他也会及时告诉我们,建议我们去购买,向我们提供一些文史资料的线索

【编辑:王盼盼】

>侨乡传真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