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福建福清海口古民城 仅剩一段8米长遗迹

2012年12月14日 16:55 来源:福建侨报 参与互动(0)
福建福清海口古民城仅剩一段8米长遗迹

  (福建省)福清海口镇龙江畔,一条古老的石板小径,沿街低矮的石砌小屋,木门木柱处处显现出岁月的沧桑,褐瓦泥墙处处表露出时光的流逝,狭窄的巷子显得古朴而简洁,沉重而端庄。沿着逼仄的弯弯曲曲的小巷,踏着磨砺得光滑平坦的小径,一路走着,不时避让着迎面而来的行人,不经意间就来到了一座圆型穹顶石条拱门边,门顶上的木屋已显残破,门高4米有余,然而在附近高大建筑的压迫之下,显得颇为低矮狭窄,犹如一群巨人之中的一位侏儒。门上一块石牌匾,上书三个大字“通江门”,想必这便是此门的正式名称了。据说门上原来还有一石匾,上书四个大字“澄江如练”,但已不知所踪。这座通江门如今依然是通衢街巷,来往过客颇为繁忙。

  通江门两边一段古老的石砌城墙,向外延伸,沿街是冷落凋蔽的商铺,虽然门可罗雀,但门前光滑的石板小径,以及被磨损得残缺不平的门槛,透露出往昔的繁华岁月。街上偶有走过用当地方言吆喝的流动商贩,出售的也都是些当地的土特产和农副产品,不知这些挑担货郎走过了多少风雨,流动了几许年代。他们的担子从古挑到今,他们的吆喝从少年喊到暮年,年复一年,生生不息。

  沿着通江门那残缺的石墙,向西行走,不少商铺中坐着几位老人,他们用方言交谈着,是在追忆?抑或是在憧憬?是在谈家常?抑或是在论世道?他们的语速很慢很慢,隐隐地透着几分从容,几多闲适。他们就像这段古城墙一样,经历了许多许多。走不远,就走到了头,残墙断了,之后则是民居。于是回过头,向东行走,走不远残墙又断了,目测过去也就是七八米的样子。看来这已是这古城惟一的纪念了。

  史籍记载,明朝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冬天,经当时的巡按御史国吉澄批准,由当地人苏氏带领民众开始修建这座海口民城。当时的主要用途是为了防止倭寇的侵扰。工程用了3年时间,到1560年夏天,终于完工了。当时的民城全长2800多米,为一不规则圆形,城上建有敌台7个,警铺24个,女墙1605座,皆为石砌。当时共建有5座城门,西门名曰起龙,门匾镌刻着“风云会合”;南门曰擢桂,门匾镌刻着“浴日天香”;北门曰镇安,门匾镌刻“乔岳钟灵”;西北之间尚有一门名曰嘉猷,门匾镌刻“势壮铺车”。这些城门早已随着岁月的消逝而不复存在,现在仅剩下东门通江门及一段8米长的遗迹,供人们凭吊追思。

  那么这座古城是怎样消失的呢?史料记载颇为详细:民国27年,也就是1938年,抗日战争正酣,当时为了战争的需要,民国政府下令拆除城墙,于是这座屹立了300余年的古城在一片轰然中化为废墟。好在当时并没有全部拆毁,还留下了一座通江门,后人可以凭管中窥豹。1987年11月,当地政府将这座古迹列为第二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修缮维护,使我们至今尚能对这座古代的遗存顶礼膜拜。(周琦)

【编辑:王盼盼】

>侨乡传真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