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浓浓侨情满江门:人口400万 海外华侨却达500万

2012年12月18日 14:28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浓浓侨情满江门:人口400万海外华侨却达500万
江门侨乡新貌
江门华侨博物馆藏品

  广东江门古称五邑,是我国(中国)第一侨乡,人口400多万,在海外的华侨却达500多万,分布在世界107个国家和地区。100多年来,江门华侨和全国各地华侨作为中华民族一个特殊群体,将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传播四海,为世界经济和文化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前不久,我来到江门华侨博物馆。该馆有华侨实物3.9万件,馆藏文物之多,内容之丰富,价值之高,位居全国同类博物馆前列。展览分“金山寻梦”、“海外创业”、“碧海丹心”、“侨乡崛起”、“侨乡新篇”和“侨乡之光”六大部分,用声光电和大量的实物、图片、文字,生动地展示了江门华侨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打拼和爱国爱家的精神,述说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震撼的故事。

  “金山寻梦”展区的大量图片和文字告诉人们,在旧中国,大量灾民被迫“卖猪仔”,漂洋过海到美国旧金山洗矿沙、做苦力,参与建造美国中央太平洋大铁路。建筑铁路的华工80%是江门人,他们衣不蔽体,饥寒交迫,死者无数。有的为了活命想逃跑,却被用锁链锁住双脚由监工看管劳动。可以说,这条大铁路每根枕木下都有一具华侨的尸体。

  “碧海丹心”部分通过实景再现,让我们看到了华侨陈宜禧回家乡建造新宁铁路的实物,有站牌、车站、铁路、火车等。

  陈宜禧11岁到美国谋生,历尽艰辛,在美国长期从事铁路建造,从小工一直做到技术员、监工、经纪人,历经40年。他参与了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及西部铁路网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知识、技能和经验。60岁时,陈宜禧毅然放弃在美国优越的生活条件,回到贫困的家乡,带领乡亲集资建造一条属于中国人的铁路。在制定筑路章程时,他响亮地提出“不收洋股、不雇洋工,以免利权外溢”的主张,决心要“以中国人之资本,筑中国人之铁路;以中国人之力量,创中国史之奇功!”陈宜禧这一系列的爱国行动和主张,深得民心,受到了海内外侨胞的热烈欢迎。新宁铁路从1906年5月1日正式动工,到1920年3月30日竣工,历时14年。新宁铁路公司共招集股本365万多元,终于建起了一条属于中国人的铁路,总长130多公里,带动了侨乡经济。可惜,这条铁路在日本侵略中国时被炸毁。

  博物馆介绍的另一位华侨郑潮炯卖仔救国的事迹,也十分令人感动。郑潮炯在国外靠卖瓜子谋生,为了救国抗日,他一边义卖瓜子,一边发动华侨捐款,4年共筹得18万元。可是他觉得还不够,便与夫人商量,将刚出世的男婴卖给别人得款87元,全部所得悉数捐给祖国抗日。并说:“有国才有家”。看到这里,我的内心热血沸腾,抑制不住热泪直流。讲解员小张见我这样,轻轻地递上纸巾。我往旁边一看,其他游客同样被郑潮炯先生的义举所感动,个个热泪盈眶。他们站在衣衫褴褛、左右肩膀各挂一只卖瓜子布包的郑潮炯先生画像前,久久不愿意离开。

  其实华侨爱国救国事例还有很多,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组建“兴中会”、“同盟会”和国民党时,江门华侨都踊跃参加。孙中山组织了10次武装起义,所需经费全靠华侨支持,其中江门华侨贡献最大。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全面抗日,华侨捐款、捐物和认购国债的热情更为高涨。仅1937年至1945年8月,江门华侨在美国捐款就达5600万美元以上。当时国民政府共发行6期救国公债,总额达30亿元,其中仅江门华侨就认购了11.1亿元。正如孙中山曾感慨的那样:“华侨是革命之母”。

  离开华侨博物馆,行走在江门乡间田野,在片片田畴间、密实挺拔的竹林旁,随处可见被誉为“令人震撼的建筑艺术长廊”的栋栋碉楼。这就是被联合国授予世界文化遗产称号的开平碉楼与村落。江门大地的碉楼确实很多,每个村庄都有。其中最多最密集的是自力村,有15栋碉楼。这里是无碉楼不成村。据统计,开平共有碉楼8000多栋,至今保存完好的1833栋。

  19世纪的江门农村,大批青壮年漂洋出海,家里留下妇孺和老人。这些家庭,由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保护着。在严密的中国宗族社会里,家庭是不容易破碎的。这种稳定的社会结构,为海外华人缔造了一个精神的家园。他们不管到了天涯海角,总觉得在大洋的彼岸,有一个可以依赖的家。所以,早期海外华人与家乡始终存在一条联系的纽带。华侨经历了种种磨难后,聚一生之积蓄,衣锦还乡,完成人生中的结婚、建房、买地三件大事。他们把在海外接受的文化概念带回家乡,在兴建碉楼的时候,把古希腊式、古罗马式、哥德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以及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罗可可等建筑风格随意组合,任意模仿,形成了一种既仿古而又没有固定模式的建筑风格,为江门大地平添一道独特的风景。

  走近细看,我们发现碉楼大多二三层高。墙壁很厚,四面窗户较小,墙身暗藏枪眼,防匪防盗;碉楼内楼梯窄而陡,厅室间隔简单。碉楼楼顶为中西合璧变化最丰富的部分,用作人居。有的顶上还有圆筒形的“燕子窝”,同样暗藏枪眼。这些碉楼除了结构上西化外,其正面的山花、窗户和拱券廊柱上,西式的风格更加明显。整个碉楼顶部的内外装饰,除了吸收利用灰雕、石雕、木雕做的中国传统的花鸟虫鱼和人物典故外,还大量采用意大利、德国的玻璃图案和英国钢窗式样,富丽堂皇,犹如一顶辉煌的皇冠。

  这种建筑艺术文化景观不仅加深了海外华侨对家乡的记忆,而且也为侨乡海外移民的延续带来重要的影响。这种新的文化符号,是海外华侨回归心态的产物,是华侨爱国爱乡的具体表现。这种中西文化结合的意念,在中国近代建筑艺术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价值。(李荣德)

【编辑:王盼盼】

>侨乡传真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