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郎庄面塑:600年风沙难蚀文化异彩

2013年07月12日 16:33 来源:大众日报 参与互动(0)

  一块普通的面团,经过捏制、修剪、蒸晾、着色,一个个异彩纷呈、造型各异、生动灵现的形象便跃然眼前,朴拙之中藏着精巧,大俗之内透着雅致。所用工具,仅一剪、一梳、一签、一毛笔而已。这就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冠县郎庄面塑。

  小“面人”担当大责任

  郎庄面塑发现地位于冠县北馆陶镇郎庄村。对其起源众说不一,有传说郎庄谐音“狼庄”,因“狼”太凶,于是村民纷纷用面捏成老虎,用以化吉。有人说郎庄面塑源于杨家将和萧太后时期,郎庄人祖上是杨家某郎的后人和亲兵。

  但对以上说法,北馆陶镇文化站站长李保祥认为大多是杜撰或猜测。他说:“比较可信的说法是,明朝初年,郎姓族人从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至此,将面塑手艺带到该地,祖辈相传延续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对于郎庄面塑的用途,郎庄面塑传承人郎秀才介绍说,有村民作为贡品供奉神灵,有的放在家中镇宅,有的制作成十二生肖形象,悬挂在孩子脖子上趋吉避凶保平安。

  郎庄面塑具有独特的制作工艺,大致分10余个步骤,从和五色面至晾干成品,每一步都有独特的技巧。“和面时,需要什么颜色的面团就掺什么颜料,一般情况下要和出红、黄、蓝、绿、白五色面团。”郎秀才说,“醒面时还要注意火候,火大了容易烧死,火小了醒不开,每一步都十分讲究。”

  “命运”起伏

  演绎时代沧桑

  今年78岁的郎秀才,是尚健在的郎庄面塑唯一传承人。他14岁时开始跟着叔叔学习面塑技艺,至今已有64年的面塑制作艺术生涯。

  郎秀才回忆说,刚解放时,郎庄村是一个“好村”,全村30多户人家,家家都会做面塑。那时候,卖一斤‘面老虎’的钱能买二斤多白面。“别的村都吃不起白面,俺村人家顿顿吃馍馍。”

  改革开放以后,郎庄面塑又焕发了新春。1983年,郎秀才做了3000多个作品,推着平板车到河北“赶会”,“1毛钱一个,五天的会期只用三天就卖光了,总共卖了300多块钱。那时的300元,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随之,郎庄面塑的制作工艺和艺术品类也开始日益丰富。过去,郎庄面塑多以小件、单件为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市场需求的逐渐扩大,郎庄面塑的作品种类也日益繁多。单就大类而言,就有花卉类、水果类、禽鸟类、昆虫类、水生动物类、走兽类、家畜类。

  在面塑制作中,郎秀才始终保持着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他塑造的人物造型夸张、浑圆饱满、线条流畅、色彩丰富,使郎庄面塑具有了很强的欣赏性和装饰性。

  上世纪80年代初,山东省美术馆画家鲍家虎等专家来此考察,对这项技艺作出了高度评价,“面老虎”才由此定名为“郎庄面塑”,被誉为“中国民间工艺中的一支奇葩”。

  文化根脉

  艰难维系

  在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郎庄村选出两位传承人,村中郎、李两个姓氏一家一位。姓郎的是郎秀才,姓李的是李保山。几年前李保山去世,目前,仅余郎秀才一位传承人也78岁了。

  “以前郎庄面塑是郎庄村的‘绝技’,外人想学学不到,即使是自家的女儿也不传。郎庄的规矩是:传男不传女,传媳妇不传女儿。没想到现在找个传承人这么难!”郎秀才说,“我的两个孩子都不愿学,他们到外面打一天工能挣150多块,做面塑没人要,也卖不上价去。”

  更为重要的是,郎庄面塑由于缺少时代元素,缺乏与市场的有效对接点,融入现代化大市场困难重重。为破解这一难题,该县组织文化界专业人员进行了拜师培训,并聘请了民间艺术家对工艺、造型进行改进和创新。

  如今,面塑艺人已打破沿袭多年的传统,开发出长宽达20到30厘米的大件作品,成套的戏曲人物作品。近年来,郎庄面塑先后被选入台湾“山东印象”展、鲁澳文化交流展、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进行展销。

【编辑:王盼盼】

>侨乡传真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