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广东侨镇发展三大特色农业 打造“红茶名镇”

2013年10月31日 10:08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广东侨镇发展三大特色农业打造“红茶名镇”
英红镇发展三大特色农业帮助农民增收。

  秋日,英德市英红镇的蔬菜基地内,一排排豆角、黄瓜等蔬菜长势喜人,园内拉运蔬菜的车辆来来往往,一派丰收的繁忙景象;另一边,大小茶园连绵起伏、郁郁葱葱,阵阵茶香弥漫其间…而这一幅幅动人的画卷,正是英红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的结果。

  近年来,随着英德市的快速发展,英红镇紧抓机遇,立足当地传统优势和发展实际,重点打造茶叶、蔬菜、食品加工三大基地,通过创新农业发展思路,积极引进各类农业项目,特色农业产业实现新发展,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产业化种植

  优质蔬菜供不应求

  英红镇下属12个村(居),现有国土及耕地面积近15万亩,可连片开发,很适合种养业的发展。面对当地大量农民工外出务工以致农田荒废的现状,如何才能帮助群众创收,带动全镇人民致富奔康已成为当地政府的当务之急。在镇党委政府的联系和挂扶单位大力帮助下,该镇尝试走产业帮扶农户、实现订单农业新路子。

  结合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英红镇在农产品(000061,股吧)产销过程中实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模式,通过引入公司、建设蔬菜基地,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标准、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一体化运营,规模化发展蔬菜种植,把农业与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打造特色产业、基地产业,促进劳动就业,从而带动群众脱贫致富。而该镇的锦田村则最先尝到了该模式的“头啖汤”。

  2011年初,在对口帮扶单位及英红镇的支持下,锦田村成立了锦田蔬菜专业合作社,并开始建设2000亩的锦田供港蔬菜基地。帮扶单位、镇政府先后共出资130多万元,建成基地办公楼、收购中心、储藏冷库、肥料、农药仓库等设施,同时引进东莞润丰果菜有限公司对农户种植的蔬菜直接收购,直供香港。

  一方面,公司对农户种植的蔬菜设有保底价,且按蔬菜的质量分等定级全部收购,解决了农户种菜销售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基地生产的蔬菜都经过严格检测,确保蔬菜无公害,实现产品从种植、生产、销售全过程的质量安全。

  据悉,经过两年的运营,目前锦田供港蔬菜基地共轮种蔬菜面积2000亩,带动种植户327户,平均每亩每造纯利润4000至6000元,平均每户增收约3万元。同时,定点公司每收购1吨蔬菜,则须支付100元管理费给合作社,每年为锦田村集体增加收入4万元。

  今年5月份,当地受到罕见的洪涝灾害,对基地农户的蔬菜种植影响很大,约600亩菜地遭受损失。对此,锦田村从集体收入中拿出部分资金补贴受灾农户,减免他们前期在种子、农资等方面的投入,既保护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又解决其后顾之忧。

  正因为有这样一种灵活机制的运作,锦田村整个“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得到正常运转,不断增加农户的创收能力。

  有了锦田村这个成功经验,英红镇其他村也结合实际情况纷纷效仿。据粗略统计,目前供港蔬菜基地共发动锦田村委近330户村民、水头村委186户村民、新岭30多户村民群众种植,种植面积达到2300多亩,每亩年产值过万元。

  土地流转

  盘活资源带来收益

  如果说“公司+基地+农户”是实现企业与农民双赢的模式,那么通过流转土地增产创收则是另一条带动农民致富的新路子。英红镇虎迳村周屋组就是一个典型。该组通过创新村务管理,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明显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家庭的增收。

  2012年,周屋组党支部理事会把握该镇英红园规划建设的新机遇,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积极引进企业投资,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增收。

  在征得全体村民户主代表同意后,该组决定在保证村民人均有0.2-0.3亩口粮耕地的前提下,将土地收回集体再统一发包。土地资源盘活后,经英红镇政府的多方努力,成功引进宝森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首期租用土地500多亩,建设集种植、养鱼、生态园林于一体的休闲娱乐生态农庄;第二期计划结合新农村建设,以承包租金抵扣新农村建设资金方式再向该公司发700亩土地。

  记者日前到周屋采访看到,一排排的火龙果树、葡萄及蜜柚等横成列、竖成行,颇具规模,而果园不远处的古朴农庄正加紧装修。“我们这几百亩地,原先都是分散种些竹子、杂树,一亩地的收入也就两三百元,现在集中起来发包给宝森公司后,村民不仅可以通过收租增加收入,还能到果园打工。另外,还引进了一家现代环保型砖厂承租土地投资经营。”村长周名雄告诉记者,目前,已有30多位村民在这两家企业务工,月收入有2000多元,真正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2012年,周屋组集体经济收入由原来的不足3万元增加到13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7500元。周屋模式证明,科学有效流转土地,不仅盘活了农村的耕地资源,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稳定农民收入,让农民有更多致富的渠道和机会。

  红茶飘香

  打造“中国红茶名镇”

  英红镇的前身是英红华侨茶场,在这个占地面积6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约13000多名越南难侨侨眷,是广东省拥有归侨人数最多、国有土地面积最大的侨镇。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注定使英红发展成一个侨乡特色浓郁,且有着悠久种茶历史的乡镇。

  作为特色优势产业,英红镇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便发展了红旗、红卫、红桥、红光四大制茶厂,所产红茶、绿茶畅销国内外,成为英德市的重要产茶基地,近几年,英红镇的茶业发展迅速,尤其是新种高香名优红茶,市场上更是供不应求。

  为擦亮品牌、做大做强茶产业,英红镇不断创新举措,一方面,通过规划茶叶种植、扶持茶农、成立茶叶协会、加强品牌认证管理、纳入旅游路线宣传等方式,促进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增加茶农收入;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扶持红茶种植,并引进了“我和你”、“老一队”、“八百秀才”等20多家茶企业,使茶产业生产规模化、基地标准化、加工现代化、流通品牌化、经营产业化的同时,走茶叶生产、茶叶深加工、茶叶旅游、茶艺服务等茶文化为主的多元化道路。同时,该镇规划建设茶展示中心,力争在“十二五”期末真正建成“万亩名茶基地”,把英红打造成为“中国红茶名镇”。

  资金的补助,种植技术的帮扶、加工工艺的提升,使得茶农和茶企业发展种植高香型茶园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目前,英红镇种茶面积达6200亩,茶叶总产值达1.5亿元。今年6月28日,首届中国英德红茶文化节暨广东省第十届名优茶质量竞赛活动在英红镇的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基地开幕,吸引了大批茶叶界的专家和组织团体参加。一时间,“英红镇”、“英红茶”等字眼见诸各大媒体,茶叶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随着茶产业的做大做强,当地大量侨民被吸纳到茶场务工,侨民收入稳步增加。在日月茶公司英红茶园,侨眷黄大姐边采茶边告诉记者:“以前我在一家水泥厂工作,每天早出晚归,月工资也就1200元,而现在到茶园采茶后,时间由自己安排,可以照顾到老人、小孩,每月收入有2000元左右。”谈及现在的生活,她显得十分满意。

  据悉,目前在英红各大茶园务工的侨民有2000人。以日月茶有限公司为例,自2000年落户英红镇秀才山附近以来,已打造了英德市英红、横石塘及曲江罗坑三大茶叶基地,共种茶约1800亩。其中,英红茶园就有将近1000亩,每天在该茶园务工的村民有100多人,大部分都是当地侨民,根据其各自的采茶量,月收入从1000多元到3000多元不等。(焦莹 黄福宁 马亲顺 )

【编辑:邹春光】

>侨乡传真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