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感受岐山臊子面

2013年12月02日 17:14 来源:陕西日报 参与互动(0)

  (一)

  “算黃算割”的叫声越来越稠,沉甸甸半搾长的麦穗儿在南风中悠悠摆荡。庄稼人搞不明白,世上咋有叫人割麦的鸟儿,这该是神鸟吧!鸟儿叫得越急切,庄稼人心里越痒痒。

  麦穗儿像鞭梢一样炸开了。庄稼人耐不住性子,挥动着银镰向麦海深处突进。麦海露出了一条条窄窄的夹缝和通道。伴随着“嚓嚓嚓”的声音,通道越来越宽,不几天时间,大地被剃走了一层银发白须。

  麦装进了包中,庄稼人心放进了肚里。庄稼人一边赶庙会,一边加工挂面。拌面要用盐水。面团被搓成了条子,“醒”上一晚上,等到半夜鸡叫,老老少少揉开睡眼,往墙上的两根竹棍上缠条子。太阳一露脸,竹棍被挑了出来,挂在树杈上,条子在竹棍上荡着秋千,立时吊下一丈长的银丝,如雨帘扯空,如飞瀑落地,谁不夸这麦子筋丝大。

  (二)

  秋阳抚摸周原大地的时候,就像外婆抚摸外孙的屁股蛋一样,显得亲昵和善。这个时候,秋阳的瀑布在箭括岭上跳跃着,箭括岭被洗成了钢蓝色。箭括岭并不高,只有1600米,但“其山两岐,双峰对峙,形如箭括,故称岐山。”本地人叫做箭括岭。

  “失我焉耆山,使我妇女无颜色”。没有红辣椒,会使我臊子面无颜色。

  辣椒是臊子面的脸面。陕西几大怪中,就有“鸡鱼不吃树下埋,有了辣子不吃菜。”岐山人最爱吃的是当地的线辣子,细而长,像跳跃的火舌。将干透的红辣椒放在锅里用文火烤得又干又脆,趁热碾成粉末,再用滚沸的菜油泼入,辣椒油光闪亮,辣的人大汗淋漓。有了辣味的臊子面,北方大汉吃了后才能吃铜咬铁铮铮如钢,也才能吼出地动山摇的秦腔,也才能“人驾车辕牛在外,敲锣能把房震坏。”

  (三)

  崖畔沟边全是燃烧的野菊花。黄的,像金钱豹身上的斑。白的,如雪豹身上的点。这正是农家淋醋的日子。

  淋醋的日子神秘兮兮。各家都要把醋婆神敬起来。家家户户都提心吊胆,冷不丁地闯进个生人,就像来了个“扑神鬼”,全家人铁青着脸没人搭讪。小麦、高粱、谷子被磨成料,全家三分之一的收成被拌了醋。稍有闪失就会大错铸成。粮食被白白浪费掉,全家人一年没吃的醋,只好东家借一碗,西家讨半勺,女人脸上没了光。

  屋子的地上放着大笸篮,笸篮上捂着被子,被子上是枣刺和犁铧,警示着谁也动不得。一番发酵,料被装进几个大瓦缸,瓦缸下面的眼孔里就日夜叮叮咚咚,若秋天的淋雨滴滴答答,你这才明白了“淋醋”这个词颇有诗意,而制醋做醋就显得有些粗制滥造和漫不经心了。

  (四)

  几十只猫伏在土墙上流涎水。猫的尾巴翘得像秤杆。猫分明闻到了香味。全村人也闻到了香味。不用说,谁家在烂臊子。麦草火伸长舌头舔着黑老锅,锅里的肉丁在“泡泡”,锅底下的火在“泡泡”。

  岐山人加工臊子不说“炒”,不说“烧”,叫做“烂”。因为用的是文火。文火讲究的是耐性、把握的是火候,加工时间长储贮存时间也长。

  青油沸滚起来,先将一碗醋倒进热锅里,醋末子在空气中打转,再将白生生的肉丁倒进去,滋喽一声满锅响,生姜、八角、桂皮四个指斗一捏……在文火的逼供下猪肉先是散发着腥味,后便溢出了香味。辣面撒进锅里,臊子便被镀上了一层红晕。

  (五)

  岐山臊子面的做法,可以写一部百科全书,也可以用“薄筋光酸辣香煎稀汪”九个字来概括。岐山农村,臊子面往往成了家业兴旺的标志。男人要有尊严、婆娘要有名声,全在这一碗面上。精明能干的男人若娶了一个不会做臊子面的女人,便在人面前抬不起头,男人会认为断了自己人缘,女人就像不会生娃一样被人瞧不起。臊子面是家与家不较量的较量、户与户不攀比的攀比。村上来了干部,总被安排到臊子面做得好的人家。干部连一根“麻糖”(麻花)也不拿,这家人却高兴得不得了!男人压面、女人调汤、小孩端饭,全家老少都上阵来了。下派干部吃了二三十碗,从炕头站到了院子还是不放碗。宽面、细面、韭叶面都吃过了,吃的大汗淋漓,这家人还是让你吃,最后还要回敬一碗干面。岐山人给女儿找对象,就看这小伙能吃多少碗臊子面。倘若能吃几十碗,老丈人会说:“能吃就能干!”这门亲事就这么敲定了。

  (六)

  西北风喊疼了嗓子,喊得几乎成了哑巴时,苍茫的天空被震裂出无数缝隙,雪就纷纷扬扬地飘了下来。这个时候,村上总要死几个老人。人死在五黄六月,别人会骂骂咧咧。人死在雨天,别人会说感动得老天也流泪呢。人死在雪天,别人会说天地都在披麻戴孝呢!这几个老人死得正是时候。

  唢呐奏出撕心裂肺般的悲壮。一声哭腔,更让天地为之动容,草木为之变色。“娘,日子才过好了,你咋走了!”“你死了,谁管你娃呢!”亲戚们从村口扯着哭腔直哭到院子。哭丧还是说唱,真是难以分开。一边哭,一边说。把死者一生的好处竹筒倒豆子般抖了出来。越是年长,哭的水平越老道,越能与听者产生共鸣。在哭声中,村上人说,要吃“六爷的臊子面了!”

  两口大锅在门口冒着热气。一口锅煮着面条,一口锅滚沸着汤。面条薄如蝉翼,细如丝线,滚水下锅莲花般翻转。汤锅像落下了一抹红霞。面条捞入碗中浇上汤,正如元代诗人张翁所描绘的那样“腊彝开红玉,汤饼煮银丝”。汤是不用倒的。汤倒在一个锅里,轮番浇面。先吃臊子面的一定是外面干事的和村干部。接着按辈分大小往下排。

  (七)

  红红的对联,红红的窗花,新年来到了。

  儿子在京城学会了说普通话。敲门时不住地喊:“母亲、母亲……”母亲听不懂京腔,以为是狗用爪子刨门板。开门一看,才惊喜万分:“我娃回来了咧,出去了几天就不会叫娘了。”儿子说:“娘,我想死你了。”娘说:“你怕是想臊子面了。”一会儿,热气腾腾的臊子面就端上了炕桌。炕热气腾腾,臊子面热气腾腾,儿子头上的汗水也是热气腾腾。

  臊子面在过年时候吃起来最香。越是冷、汤越煎和。文化人吸溜着臊子面。一年的委屈向父母一抖,全没了,心中的疙瘩也消失了。

  儿女没说多少叮咛话,走时,娘眼睛红红的,爹没精打采。行李包中悄悄塞上两包挂面一桶醋、一罐罐臊子。

  (八)

  臊子面是天地人的绝妙结合。

  臊子面是西周文明的浓缩与折射。西周文明埋在地下的是青铜器,留在地上的是臊子面。岐山人过事,都要吃顿臊子面。过年要吃团圆面,老人过寿、小孩满月要吃长寿面,邻里或兄弟间起了摩擦要吃和气面,埋人要吃孝子面,娶媳妇要吃嫂子面,面有挂面、铡面、机器面;有细面、宽面、菠菜面。渭南的乒乒面、三原的刀削面、凤翔的香股面都不敢与岐山臊子面叫板。在大西北,处处都可瞅到岐山臊子面的招牌,处处都可以闻到臊子面的芳香。且不论这些臊子面味道是否正宗,做法是否地道,单就解决了这么多人的就业问题,单就凭一块牌子使岐山声名远播,我们都可以原谅他们的“假冒伪劣”了!

  臊子面是岐山的金名片。臊子面是中华吃食一绝。曾闻原岐山县委书记孟军在新华网上卖臊子面,并面授臊子面秘诀,全世界一下子都闻到了岐山臊子面的香味。台湾师范大学教授赵宁在《留美记》一书中赞扬岐山臊子面“精彩无比”,并“奉劝读者诸君,没有尝过的,赶紧拜访陕西乡党,讨来吃吃,天下美味不过如此。”臊子面的香味自远古飘来,将飘向全球角角落落……(吕向阳)

【编辑:王盼盼】

>侨乡传真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