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春节探访城市化的外来务工者:不做候鸟做"留鸟"

2012年01月26日 19:25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外来务工人员是城市的建设者,他们中大多数如迁徙的候鸟,平日为生计辗转奔波,春节坐上归家的列车。而安徽芜湖人童春梅则和他们不一样,是务工城市的“留鸟”,带着父母定居,其子女也成为城市化的“二代移民”。

  龙年春节,记者走进童春梅在天津的家。红色的福字和对联装点着喜庆,童春梅的丈夫和儿子正坐在屋里看电视。这套45平方米的“直门独”是20多年房龄的“老房子”,也是童春梅一家花费62万元在一年前购得的“新家”。

  35岁的童春梅个子不高,浅浅的笑容流露出谦和与坚韧的个性,目前她从事家政服务工作,在天津务工已有20个年头。

  “1992年时,在天津打工的表姐说这里赚钱,就跟来了。那时农村老家没什么收入,在天津每月可赚100块钱。”童春梅说。随后几年,她老家的父母也来到天津务工,儿子在天津出生、上学,“春运的故事”已不属于这个家庭。

  春节前,童春梅十分忙碌,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给很多家庭“扫房”。她告诉记者,20年来在天津卖过酱货、当过保姆、打扫过餐厅,现在主要给一个韩国家庭做家政、同时接些零碎的小时工,服务对象稳定,每天工作10个小时,月收入也稳定在3000元。

  采访中记者发现,童春梅一家曾因“生活便宜”“经济发展”“教育资源”而3次选择天津。

  “1992年初到天津时,这里还不是经济发展的前沿,生活很便宜,让我觉得打工能省下钱,”童春梅说,“2004年那会儿,生活压力很大,儿子已经4岁,当时曾想回老家买房,但又习惯了在天津生活,况且这里经济发展提速,工作机会多些。”

  儿子宇桐出生在2000年的龙年,目前在河西区一所小学上六年级,班里一半以上的同学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2006年宇桐入学时,享受了天津市给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进入公办中小学就读、与本市学生同样免缴学杂费、教科书费等优惠政策。

  2009年,宇桐三年级时,童春梅一家回到安徽老家生活了一年。因为儿子更喜欢天津的学校,家长也认为天津的教育资源好,一家人第3次“选择天津”,并倾尽积蓄买了现在的房子,决定长期定居在此。

  “安徽的学校作业多,教材不一样,有些题目也不太会。而天津的小学副科很多,有些科目挺有意思,考大学分数线也低,所以我就又回来了。”宇桐说。

  宇桐说话口音已带有“天津腔”。这个在天津出生长大的孩子告诉记者,自己喜欢体育和科学,经常看科教频道中探索宇宙的电视节目,今年春节的愿望是考上一所重点中学。

  买房定居天津后,全家最关心的便是宇桐将来考大学的事。“户口不在天津,高中每年学费将近2万元,孩子学习好,我们攒着等着给他交。听说外地孩子在天津考大学只能报二本,可宇桐出生在天津、上学也在天津,盼着这个政策能尽快放松。”童春梅说。

  童春梅的丈夫说,近些年国家给农村很多好政策。“上了保险60岁以后可以拿钱,种粮国家给补贴,医疗状况也有改善,家里的2亩地给别人种,自己在城里生活,也挺好。”(记者陈良杰、倪元锦)

【编辑:张尚初】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