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年轻打工者成春节恐归一族 分红包买礼物力不从心

2012年01月29日 03:15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0)
年轻打工者成春节恐归一族分红包买礼物力不从心
    一位旅客拿着车票在火车站查看列车信息。回不回家过年,让一些人感到纠结。杨登峰 摄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无论你身在何处,在这个中国人特别重视的传统节日——春节,一家人乐乐呵呵地团聚在一起,始终是在外打拼者的愿望。

  然而,期盼亲情团圆中也有一些困扰——“谈朋友了吗?什么时候结婚啊?”“去年赚了多少钱?”“吃的什么,长得这么胖啊?”……春节走亲访友,被问到这些问题是不是很头疼?近日,网上出现一份《亲戚聚会发言大纲列表》,表中罗列出长辈们爱问的问题,还有网友总结出十大过年见面的禁忌问题,让围观网友倍感“亲切”,不少网友直言:“你们这样问,还让不让人过年啊!”

  近日,记者在青岛采访了几位年轻的打工者,他们是春节“恐归一族”,发现他们普遍存在回老家过年分红包买礼物的经济压力,对农村风俗习惯、亲友热心盘问的不适应,假期里奔波太劳累等“恐归”困惑。

  分红包买礼物力不从心

  小宋是青岛某大型银行的一名职员,2011年在市北区台东商圈买了一套 90平方米的房子,和女友步入了婚姻殿堂。眼看到春节了,小宋总觉得心理压力大。最为发愁的,就是回老家后要送的红包太多了。他和妻子都是“80后”,刚从“收钱的变成给钱的”。

  “刚结了婚,因此今年回老家过节显得更为重要,首先是孝敬双方父母。给老人买衣服吧,怕穿着不合适,钱花了却没有让他们开心。想来想去,还是觉得给红包最实际。掐指一算,至少要包2个2000元的红包。”

  小宋说,除了要给双方父母红包,还有亲戚家的小孩。“算来算去,我和妻子至少要给8个小孩红包,即便按每个100元算,就是800元。”除了红包,还要带点青岛的特产,这对于尚在还房贷的小宋来说,确实感到了压力。

  怪不得小宋感叹,过年晒的花销清单,晒的不是数字,是他们两口子的喜怒哀乐。

  城乡习俗差异较大

  年轻夫妻怕回老家过年,有的感到经济压力大,有的是不再习惯老家的风俗习惯。

  张女士去年刚刚结婚,一想到要回东营的公公婆婆家过春节,内心确实不情愿。张女士告诉记者,除了农村生活条件是个挑战,她还要去接受当地的习俗,“和城里比,农村春节习俗多一些,听说要串很多门拜年,这也需要时间去理解、学习。”

  职员刘刚告诉记者,春节回家最头痛的是拜年喝酒,当地风俗是除夕夜开始拜年,走亲戚从初一上午开始,几乎是一家一天。农村非常看重这个,亲戚朋友去了一家不去另一家,别人就会认为你瞧不上他了。亲人离得远了,别人会说“远亲不如近邻”。刘刚在外漂泊打工,父母总还需要周边的亲朋好友照顾,春节正好是走动答谢的最佳时机。

  刘刚还告诉记者,每年春节回家过年,在他们村的人眼里,好像是回来向父老乡亲们汇报,这一年干得怎么样?是不是衣锦还乡?是不是捉襟见肘?每一个在外打拼的个人能力、社会资本的综合实力,被春节回家这面“镜子”一照就显露无遗。今年,刘刚不想再去接受村里乡亲们目光的“检阅”,他要留守在城市里,看看电影,逛逛商场,好好给自己放个假。

  旅途奔波苦不堪言

  老家在泰安的小吴在岛城市区一大型商场上班,2010年结婚后,因为工作原因,去年春节他没能回老家过年。在家人的一再劝说下,小吴今年请了假,决定回老家过春节陪陪父母。但一想起返乡的路途,心里就有点打怵。小吴说,他老家是泰安宁阳,而妻子是烟台蓬莱的,两地相隔距离有点远。“如果回家过春节,这七天的假期真不够折腾。”

  最让小吴头疼的是,这7天的假期不是放松,反而比工作还要累。“我仔细算了一下,腊月二十九放假到泰安,我在老家只能待两天,初三从泰安去蓬莱,大半天时间又没了。初六又要从蓬莱返回青岛,在妻子老家也是待两天。这么一合计,7天假期有3天是在路上过,而且要往返于三个城市,确实挺折腾的。”

  针对一些年轻人春节出现“恐归”的现象,青岛大学社会学教授孟天运分析说,一年一度的春节团聚是民族传统,现在出现“恐归族”的原因,首先是面子问题。那些“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打工者、漂泊者,绝大部分人都是在事业上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觉得回家怕村里亲友逼问或者瞧不起;其次是观念变化,漂泊族在城市里呆久了,会对农村的风俗习惯产生“逆反”,包括年轻一代与父辈们在生活观、价值观上的差异,如年轻人晚婚晚育,父母不一定理解,产生冲突。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待于社会观念的逐步改善。

  本报记者 杨明清

【编辑:邓永胜】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