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上一页 探访青岛90后打工者:月薪两千 25户蜗居大杂院(2)

2012年03月02日 14:56 来源:大众网 参与互动(0)

  觉得青岛很漂亮想着能留在这

  谈到住小窝,小刘和她的朋友挺满足;说到过日子,他们脸上也洋溢着轻松的微笑。可说到为啥到青岛、到株洲路工业区漂泊,他们陷入了沉思。小刘隔壁屋的男孩于滨告诉记者,其实谈到理想,他们没有过多去想。就目前来说,小刘想买套小房的心愿,也是他们大家共同的愿望。1991年出生的小于又想了一会,才认真地告诉记者,“在老家,我有同学都结婚了。我们没毕业就来青岛打工,只是觉得青岛这个城市很漂亮,以后也想做个地道的青岛人。”

  住在一楼张智壮本来在洗菜,看大家在阳台饶有兴味地聊梦想,自己也参与进来。他告诉记者,自己是1990年出生,但工作已经4年半了,在这帮朋友里算是老大哥。“我和小刘同在医药公司工作,不过我在这里干了快2年了。刚开始,我们都是没白没黑地包装药品,一干就是10个小时,很辛苦。公司的年轻人换了好几茬,我也混成了车间的小头头。这份工作其实很锻炼人,我们的领导也说,不管是自己开公司或者混到企业的高管,都要从这一步走过来。”

  说起这“漂”的感觉,小刘感触很深。“我们在附近不同的公司干,但从事的工种大都一样,都是干些编制、装卸、包装等重复的体力劳动。也有的人去市里换了些轻松的工作。但是仔细想想,比如我这个包装药品的活,拿钱也是按‘绩效’来。干得多拿得多,开销还少。好好干几年,不管是回老家还是干别的,就有点本钱了。说到底,大家都还是想着能留在青岛。”

  记者手记

  漂着,为了最初的感动

  记者下午两点多来到大杂院时,大家才陆续起床。他们大多数人工作是两班倒,对于上夜班的人来说,这个时间他们正好起床。

  屋里挺冷,工作挺苦,但是在他们的脸上,记者丝毫看不到苦闷和倦意。用小刘的话说,“日复一日地干活,我们也是一天天攒钱!下班睡觉起来,谁家要是做饭,我们每个人就都买些好吃的,大家聚在一块吃喝,特别有感觉。”

  “其实说我们是小‘青漂’,我自己并不这么认为。”小刘是1992年生人,2008年从泰安的山东医药技师学院毕业后,小姑娘便只身来到青岛漂泊。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些“大杂院”里的孩子,情况都和她差不多,多数来自济宁、泰安和莱芜三地的中专学校。大部分企业看准90后的孩子们工作有干劲,对青岛还很憧憬,便与学校签了协议,一些孩子没毕业就“漂”到了岛城。别看这些90后年龄小,年少自立,让他们有了超出同龄人的老成和独立。面对企业的不公平待遇,他们很“抱团”,敢于拿起法律的武器抗议,争取自己的合法待遇。而面对机械又辛苦的“11小时工作制”,他们则表现出很多城市孩子缺失的品质——懂得知足和分享。就像孩子们的“老大哥”张智壮所说,“大家都很累,我做一大锅白菜炖豆腐,至少能让他们吃上干净的热乎饭。”

  临走,孩子们邀记者一块吃顿白菜豆腐浇米饭。看着他们朴实的笑脸,记者仿佛也看到了未来几年,小张如愿成为了药厂的主管,而张村社区里,也有了一套属于小刘自己的小院……(城市信报 文/图 记者 王宗阳)

【编辑:王慧】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