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新生代工人精神文化生活匮乏 泡网吧成主要休闲

2012年04月16日 16:11 来源:青岛日报 参与互动(0)

  谁来呵护他们的精神世界

  ——对新市民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现状的调查

  据统计,目前青岛新市民约有210万人,其中新生代工人占78%。

  城阳区“新市民之家”对200名跳槽三次以上的工人调查显示:87%的工人认为,“工作期间烦闷,没有让自己心情愉悦的活动地方”是导致其跳槽的主因,他们很少从事休闲、娱乐、体育等活动,打发工余时间的方式是睡觉、上网、逛街。

  现状果真如此匮乏?近日,记者走进流亭工业园区,对这里的新市民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调查。

  什么时间去?

  “每天24个小时,除了加班加点的工作和吃饭、睡觉,很难想象还有其他的时间可供支配。”

  老家在泰安肥城、已来青打工8年的解培玲用“几乎没有”来形容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城阳维德斯服装厂上班的她,现在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加班加点成为常态。“每天24个小时,除了工作、吃饭、睡觉,很难想象还有其他时间可支配。”

  “新市民家园”工作人员薛超证实了这一说法。为计算服装厂加班费问题,他们曾分组应聘进不同的服装厂,在流水线上干活。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薛超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个字:累!由于是流水作业,每天,他需要在自己的流程上加工几千件服装,一点也不敢懈怠,就连去趟厕所都要一路小跑着。“你慢的话就会影响下一道工序上的工友,而且班组长还会板着脸叫你过去训话,所以一刻都不敢停下来。”薛超说,在进入服装厂后的前两个星期内,他每天都要工作十到十四个小时,下班后匆匆吃几口饭就累倒在床上,只想睡觉,感觉整个人都很麻木,一个多月后身体才渐渐适应过来,但还是没有精力没有情绪参加活动。

  在采访中,很多新市民表示了相同的看法。由于大部分企业采用“三班倒”或者“两班倒”工作法,这让新市民的时间彻底打乱了。“早晨8点到下午4点,下午4点到晚上12点,12点到次日8点。每天都要轮换一次,严重影响了我们的作息时间,生物钟也都打乱了。”来自河南新乡的张东林说,每天总感觉还没睡醒,又到了上班的时间。“精神文化生活?简直就是奢望,我和工友们觉还都睡不够呢。”面对记者提问,小张一脸苦笑。

  采访中记者发现,对于新市民而言,工作劳累、加班加点成了他们参加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制约因素。“在找工作时,我们就把‘一周至少能休一天班、不要经常加班加点’作为重要考虑条件之一,但是真正到了工作单位发现这个要求根本无法满足。为此,每年都会有很多同事跳槽。”来自潍坊市坊子区黄旗堡街道,在富士工业工作的刘亮亮说,他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公司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人财物到处招人,却不愿意拿出这些钱让大家少加点班,然后开展点娱乐活动。“说白了,就是企业只关心自己眼前的利润,没有考虑过精神文化生活和企业利润之间的关系。”

  “新市民之家”对200名跳槽三次以上的工人调查的结果,以及由此到来的隐忧,并没有引起企业的关注与思考。

  该到哪里去?

  “我们下班,社区活动场所也下班。在这里活动的几乎都是当地居民,他们在一起打牌,跳舞,我们没法融入。”

  在邱家女姑社区新市民家园外不到100米长的街道上,分布着5家网吧,每家的座位都不下200个。

  一家网吧老板告诉记者,来这里上网的几乎都是新市民:“社区居民自己家有网线,根本不到这里来。”

  网吧虽然扎堆,但生意都不错。一网吧老板直言,别看网吧多,但竞争一点都不激烈,原因是根本就不愁没有人来。“男的一般都在玩游戏,女的主要是忙着聊天。”至于上网时间的长短,该老板表示,“一个人每天在两到三个小时之间。”而在对新市民消费的文化生活场所按使用频率排序中,网吧以76%的比例高居榜首。

  “网吧是我们主要的休闲方式,不只是方便,消费水平也在我们承受的范围之内。”来自临沂市蒙阴县旧寨乡的马严德是城阳区TSC海洋集团的一名高级技工,每月5000元的收入在工友中算高的。即使这样,他说,自己不敢去电影院看五、六十块钱一场的电影。听说网上有团购电影票的,25元一张,但那需要用网上银行来操作,不懂操作技术,不敢弄,万一被骗了怎么办。即使学会了团购,周边也没有电影院,还是要来回坐上好几个小时的公交车,这样下来,看场电影就需要几乎一天的时间,“费钱又费时间,不想去。”

  采访中,记者发现,除了工作强度大、没时间进行休闲娱乐外,没有地方可去也成了新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一大障碍。以流亭工业园区为例,虽然在赵村、李家女姑、王家女姑、邱家女姑、苇山等社区都有活动场所,但是新市民却并不愿意去。“我们下班,社区活动场所也下班。在社区中心活动的几乎都是当地居民,他们在一起打牌,拉二胡,跳舞,我们没法融入。”

  据 “新市民家园”调查,虽然近86.4%的新市民希望在社区、工厂或工业区有自己能参与的、与自己收入相匹配的文化消费场所,但只有43%的用人单位建立了文化生活阵地,能经常开展各类活动的还不足10%。“虽然没有整天的时间到市区图书馆、博物馆,但一两个小时的时间还是有的。希望工厂能设立个阅览室、娱乐室,让我们下班后在里边看看书,下下棋,或者每个月组织场歌唱比赛、趣味运动会,让我们放松一下。”

  谁来破题?

  “政府可采用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公开招标能满足新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项目;企业在用工人数达到一定规模后,应考虑自建一些文化场所。”

  清明节期间,设在流亭工业园区内的“新市民家园”组织了去三标山以及前海一线游览,车费实行AA制。“虽然只在家园门口的公告栏里贴了通知,只接收前80个报名者,但是一下子报了160多人,我们只有两辆车,所以很多人没有去成。”薛超说,平时如果“家园”放电影,或者一起组织看报纸,小屋子里总是坐得满满当当。“这说明,他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是很大的。”

  “我们在工作中发现,新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特别匮乏,这让他们很难融入城市,对社区也没有归属感,导致流动性非常大,也带来了一定的社会问题。”一直研究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新市民家园负责人、市政协委员陈明钰说,新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状况不仅关系到劳资关系的稳定,也事关城市化的健康发展。

  “我们在吃饱饭睡够觉之后也需要一些文化生活,但是到底需要什么,自己有时候也说不清楚。”新市民刘亮亮说,有时候自己会趁着休息时到附近的小商场逛逛,溜达四五圈,却往往空手而归,最后还是把时间打发在网吧里或者睡觉上了。“也只有在新市民家园组织活动的时候,才能打起精神来,做志愿者,为工友们发放《劳动法》宣传单,听听法律讲座,心里觉得特别高兴。”

  “一边是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一边却是适合他们的精神文化产品和场所严重缺位。”陈明钰说,新市民大多住在城乡结合部,收入较低,因此纯商业化的文化场所不愿意在其聚居地设立,这就需要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向社会公开招标能满足新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项目。同时,也应组织或引导更多的文艺创作人员走进社区和工厂,为新市民送来文化餐。

  崂山区人大代表刘金娥认为,应该加大文化场所的免费开放力度,帮助新市民获得更多学习充电和休闲的机会。她建议,用工单位在关注企业效益的同时,在新市民精神文化诉求上应拿出具体措施,“比如,企业用工人数达到一定规模,就应考虑自建一些必要的文化场所,让务工人员有时间和机会去享用。”(记者 贾 臻)

【编辑:肖媛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