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86岁抗战老兵山村辛苦度日 公益组织欲义务赡养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5月15日 04:07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86岁抗战老兵山村辛苦度日公益组织欲义务赡养
在北京 昨日,在北京瑞普华老年义养中心,杨振亮老人看电视。
    在家乡 昨日,河北张家口市沽源县长梁乡韭菜沟村,杨振亮老人坐在自家的炕上。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周岗峰

  杨振亮86岁了,这是村干部对照着他的户口本算出来的,杨振亮说记不清了。

  他耳背,要用很大的声音才能把一两个句子塞进他的耳朵。

  昨日,在北京瑞普华老年救助基金会及雅虎“替你看看爹和娘”公益项目的帮助下,他重返北京。

  距离1952年4月他从北京退伍转业,一别六十年。

  山窝里的流浪汉

  河北张家口市沽源县长梁乡韭菜沟村,距离北京300多公里的小山村消磨掉了杨振亮后半生大多数时光。

  最近,村委会接到北京瑞普华老年救助基金会的一封来函,信中说,可把村里的特困老人接到北京免费养老。

  村会计段树森几乎第一时间想到了村口泥坯房里挨日子的杨振亮——

  老人靠着低保过日子;村口的泥坯房是借人家的;目前,孤身一人没人照顾。

  还有一点,段树森觉得最重要,老爷子是抗战老兵,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对国家是有贡献的。”

  在韭菜沟,人们不怎么关心过去。在这个只有760口人的小山村,450口常年在外打工,风沙不大时,村口会站满晒太阳的老头和老太太。

  子女们都出门在外,村口的老人都是最忠诚的守望者。

  杨振亮是个例外,常年在外打工的人给他制造了便利,就是可以到处借房子住。

  18年前,老伴儿因病去世,那时山里还没有后来的三北防护林的,风沙漫天是常事。

  老伴儿死后不久,家里的房子就被风吹塌了。

  没钱盖新房子,杨振亮就到处借房子住。出外打工的多了,一些老房子腾了出来,朴实的乡民救济着,杨振亮才有了栖身之所。

  早年种4亩地,干不动了就给别人种。这家给点胡麻油,那家送点莜麦面,日子被胡乱对付着,“就这么活呗。”

  模糊的旧时光

  马甸、新街口、德胜门……一别六十载,昨天,杨振亮还能数出不少北京的地名。

  “那时北京可破啦,但我们很神气。”华北骑兵师三师二团,杨振亮的转业证明上标注着陪伴他近10年的身份。

  作为新中国成立时的12支骑兵师之一,杨振亮作为所在部队的代表,参加了1949年开国大典时的大阅兵。

  这应该是他一生最闪亮的记忆。

  被张北的风沙雕刻的千沟万壑的脸已辨不出什么表情,只是提到骑兵方阵路过天安门城楼的时候,他抬高了声调——

  战士们跨下马,齐声命令马卧倒,马儿齐刷刷地卧倒了。“战马特别听话,战士们都神气极了。”

  周围是山呼海啸的“毛主席万岁”,杨振亮也跟着喊,当时他不过23岁。

  后退7年,杨振亮和一群小伙伴扛起枪,投身保家卫国的战斗。此前,苦出身的杨振亮一直为有钱人家放马牧牛,“日本人来了,就扛枪打鬼子。”

  因为会骑马,杨振亮加入了当时的华北骑兵师。

  “对方不死,我就得死。”听不清对方说话,杨振亮自己的声音分外洪亮。北京的客人抓着他回忆过去的戎马生涯,他对着所有人喊出这一句。

  抽几口不离身的旱烟,老爷子眯着眼说,“我的腿被子弹打穿都没知觉,血顺着裤管拼命地流。负伤的马肠子甩在空中,跑的时候没事,停下来咕咚一声就摔在地上。”

  这场战斗中,杨振亮因为作战英勇,被记一等小功。

【编辑:邓永胜】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