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记者体验"粮王"苦与乐:种粮是永不消失的职业

2012年06月01日 15:47 来源:新华日报 参与互动(0)

  “常州粮王”的辛苦与开心:种粮是永不消失的职业

  5月30日,早上5点,天刚蒙蒙亮,溧阳市社渚镇梅山村55岁的种粮大户汤芳伢就起床了。他看了看天色,没有下雨,可以收割麦子。简单地吃了点早饭后,他开车前往田头。

  汤芳伢转包的2860亩地,离他家有2公里路。因为种粮面积在当地最多,汤芳伢被称为“常州粮王”。

  “我是5月28日开镰夏收的。”汤芳伢告诉记者,两天里已经收割了400多亩,“收成不错。亩产有800多斤,因为今年雨水多,小麦赤霉病比较严重。照前期的长势,我以为今年麦子亩产能到1000斤呢,那就刷新亩产纪录了。不过,就算这样,也是我种粮20年来仅次于去年的好收成。”

  烘干机房里,汤芳伢从传送带上抓起一把麦子对记者说,你看,麦子现在还是潮的,几小时后就干了,而且杂质也清除掉了。“这烘干机是我今年才买的,花了80多万元,可是值啊。去年夏收季节连续下雨,很多麦子烂掉了,我损失了100多万元。今年咬咬牙,除了添置了烘干机,还建了库房,防雨防水标准与国家粮库一样,总共投入900多万元。收获季节即使遇到阴雨天也不怕了。”

  除了种粮,汤芳伢还是一家农机合作社的理事长。合作社有160台(套)农机,插秧机、收割机、旋耕机、植保机等应有尽有。“2000多亩麦子,一个星期就可以颗粒归仓。”他说,“前几天已经帮周边村民割了上万亩麦子,其中300来亩是经济比较困难的村民种的,合作社免费帮他们收割了。”

  一辆银灰色轿车驶来,车上下来一名女子。“她叫刘银美,是我徒弟,现在也是种粮大户和农机大户呢。她种1300亩粮食,也是一家农机合作社的负责人。”汤芳伢说。

  种粮还带徒弟?见记者困惑,汤芳伢说,“我俩有相似的经历。我1989年一笔生意被骗,欠下9万元债务,这在当年是个了不起的大数目,当时我连想死的念头都有了。刘银美呢,她原先开了一家玩具厂,也被骗了10万元,2002年她跟我拜师学种粮。像她这样女的种粮大户,如今在省内是不多的。”

  走到一块已经翻耕过的田块边,汤芳伢说,你看,秸秆全部机械还田了。“有人说秸秆还田会产生一种毒素、影响水稻生长。我的实践经验证明,这种说法完全没有根据。秸秆还田后,每亩水稻至少少用30斤化肥,节省30来元钱,土壤也改良很多,都是蓬松松的。我去年就帮周边农民还田了2万多亩,今年会更多。”

  说起收入,汤芳伢有些得意。“种粮加农机作业,我去年净收入有300多万元。”他说,今年国家又调高了小麦最低收购价,这对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很有好处,因为农资和人工成本提高不少,麦子收购价提高,多花的成本就给弥补了。“每亩麦子纯收入350元是不成问题的。”他说,现在政府对粮农支持力度很大,“比如我贷款,政府就给贴息,每年等于补贴我30多万元;农机用的柴油,除了保证供应,价格也跟去年一个样。”

  种粮是辛苦的。从5月初,汤芳伢开始水稻育秧,到眼下的夏收夏种,一直要到6月底才能稍微轻松一点。每天就睡四五个小时,除了安排生产,他自己也开农机劳动。“虽然辛苦,不过这些年来我悟出一个道理:人总是要吃饭的,因此,种粮是永远不会消失的职业,完全可以当事业来做。最近我又流转了2200亩土地,总数超过5000亩了。”他说,早几年,种田的尽是50岁以上的农民。“近几年好了。最近我就聘用了5名年轻人种田,年薪6万元,一年工作260天。这些年轻人很能吃苦,农机操作得很熟练。我女婿也成了我的徒弟,跟着我种粮,很开心。”(通讯员 董扣新 记者 朱新法)

【编辑:张志刚】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