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湖南瑶乡百姓的“光明”新生活

2012年07月04日 21:1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湖南瑶乡百姓的“光明”新生活

  中新网长沙7月4日电 题:湖南瑶乡百姓的“光明”新生活

  记者 刘双双

  盛夏7月的午后,超过35摄氏度的高温,湖南常宁塔山乡蒲竹村45岁的瑶族妇女盘三妹打开电风扇哄3岁的孙子入睡。录放机里播放着轻柔的现代儿童歌曲,盘三妹边学边唱。待孙子睡着,盘三妹打开电视机,观看自己喜欢的新闻节目。

  “以前住在山上,基本靠煤油灯,根本不可能看电视。我没有读过书,所以喜欢看新闻,想多了解点外面的世界。”盘三妹口中的“以前”并不遥远,她们一家是2008年从山上搬迁到山下,住进政府统一新建的“农村安居工程”。在这之前,塔山乡瑶民还是依靠小水电供电,一到用电高峰期和枯水季节,基本上只能点煤油度日,家中几乎没有任何电器。

  湖南常宁市瑶族塔山乡位于郴州、永州、衡阳三市交界处,是衡阳唯一的少数民族乡,绝大多数村民生活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区,不少村民散居在深山中,全乡13个村都是湖南省的贫困村。2008年以前,这里的百姓还是依靠小水电供电,电费每度高达2至3元,更重要的是每到炎炎夏日或是凛冽寒冬,他们都会遭遇“电荒”,甚至连春节都只能点燃煤油灯,围坐在篝火前团聚。

  2008年初,湖南一场罕见的冰灾改变了塔山8000多居民的生活,也让58岁的赵永福刻骨铭心。“家里的树皮房子被摧毁了,只能在临时搭的简易棚里用干楠竹点火照明、取暖。整个春节大家都忧心忡忡,不知道怎么办。”

  谁也没想到的是,这场天灾却让塔山乡迎来了久违的“光明”。在小水电无力恢复供电的情况下,电力部门筹措2000多万元资金重新架设电网。为让瑶民看上奥运会,常宁电业局洋泉供电所组建“党员阳光服务队”带着材料和工具驻扎山村,在山高地险、交通闭塞的高寒山区架设供电线路、安装电表、接线入户……如期让久违的“光明”照进了瑶乡。

  盘三妹、赵永福等瑶民随后成了塔山乡蒲竹村第一批“农村安居工程”的受益者。现在,盘三妹也过上了现代化的“光明”生活:电视机、电饭煲、电风扇、电冰箱一应俱全。自己也用上了手机,外出打工的儿子、媳妇隔三差五打电话回来和他们聊天。“以前住在山上,一到冰封时期,就没有办法出去,只能吃储存的红薯、玉米。现在就不用担心了。”

  告别小水电时代,塔山乡的经济也在悄然改变。6月下旬,记者走进位于塔山乡的鳌头茶厂,机器轰鸣,技术负责人胡荣光正在检验制茶质量。2008年塔山乡并入国家电网后,他的工厂规模扩大了2倍,茶叶产能也从过去的每年20-30吨扩大到100多吨。“以前小水电电压无法保证,我们一般只制春茶。现在供电可靠,可制三季茶了。”

  胡荣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电价降低,每吨茶叶的加工成本可减少7至8千元。更重要的是,供电稳定后茶叶质量得到保证。实现“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鳌头茶厂现在是湖南省茶叶公司的生产基地,茶叶远销欧盟、美国等地。

  塔山瑶族乡乡长盘芳形象地说,以前瑶族同胞每天是“夜半三更哟盼天明”,现在可以像城里人一样过现代化的电器生活了。以前山货都是等着别人来收,现在村民设立合作组织,统一收购、机械加工,售价翻倍。过去自养牲畜一到冬季冰冻期就犯愁,现在不仅可以用电动设备打饲料,还可以安装供暖设备,确保牲畜平安过冬。如今,乡政府正在大力规划进一步发展当地旅游业及现代农业,带领瑶乡百姓致富。

  “这一切都得感谢给我们带来‘光明’和守护‘光明’的人。”盘芳说,塔山乡不同于平原地区,瑶民大都居住在树林竹立、山高路陡的高寒山区,维护供电设备正常运行的难度常人无法想象。为确保瑶民正常供电和快速抢修电力设备,洋泉供电所的“党员阳光服务小分队”常年驻守瑶乡,用心服务瑶民。

  35岁的邓敦球便是驻扎瑶乡的“光明使者”之一。作为土生土长的瑶乡人,邓敦球难忘过去一家人除夕夜只能围着柴火聊天的场景。84岁的奶奶已经60年未出大山,电网改造后老人看到吹出凉飕飕风的空调乐得像个孩子;除夕夜,即便耳朵已经有点聋的奶奶还是坚持要看完春晚才睡。“为了守住这份光明,我们再辛苦也值得。”

  在塔山瑶乡,每年有4个月是冰冻期。为避免供电设备倒塌,洋泉供电所安装了冰情监测仪2台,24小时值守。每到春节期间,队员们只能把热水袋放在棉袄里保持温度带上山,一旦仪器覆冰就取出来融冰。因为山上温度太低,每3个小时就需要进行一次融冰,队员们只能交替换班,而从山下走到山上就需要40多分钟。

  由于历史原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塔山乡松塔村盘文凤、盘金相两户瑶民直到2012年初还未用上电。洋泉供电所电力员工得知后,立即到现场查勘。因为这两户瑶民居住在偏僻、独立的位置,只能单独立了10根电线杆才实现供电。

  盘文凤69岁的老伴赵凤英至今仍难掩兴奋之情。站在临时搭建的木屋里,她笑着告诉记者,通电后他们打开三盏灯连续照了三天。“以前一个晚上节省着用也要2根蜡烛,至少一块钱。没想到开了三天灯,也才2块钱哩。”木屋旁,是盘文凤和老伴选好的建新房的位置,等外出打工的儿子回来后就准备动工。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