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村民匿名行善19年 称不想让受助者因获助被嘲笑

2012年07月16日 17:46 来源:燕赵晚报 参与互动(0)

  四川省阆中市柏垭镇村民赵维富,19年来一直瞒着所有人“偷偷”做好事,多年来,受赵维富资助的困难群众近100名。在记者采访时,他表示:“人人都有面子观念,特别是在农村,大家更在意名声。要是说谁家里穷,可能连媳妇都难娶到。所以,我帮助别人都不让其他人知道,就是怕我的帮助反而给别人带来伤害,让受帮助的人被嘲笑。”(7月15日《工人日报》)

  如果说感动中国、见义勇为之类的道德评选,刮起了社会道德复苏、社会个体互助的时代风,那么,像赵维富这样,剔除道德优越感的好人好事,则令道德升华,这样的好人好事,也才更有含金量。

  事实上,在大部分人能够泰然接受他人帮助的同时,还有一小部分人固守“人穷志不短”。尤其是在观念较为落后的地区,面子意识比较强烈,这个时候,太过喧嚣、张扬地施助于那一小部分人,效果往往并不好,轻者会在其心中留下心理伤痕,重者,可能还会引起强烈的排斥。在此背景下,照顾受助者的面子,讲究方法地帮助他人,无疑是更深刻地理解了助人为乐的深意,这种做法给助人为乐,乃至于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当下,有些慈善机构、个体在帮助他人的时候,往往有意无意地自我张扬一番,例如:要让受助者做出感恩戴德的姿势,装出热泪盈眶的表情,笔者见过最过分的是有人让受助者举着人民币跟其合影,这在忽略了受助者的心理感受的同时,也让旁观者感觉很不舒服。究其根源,则是施助者内心道德优越感过于强烈——总感觉自己做了好事,就应该被感恩戴德,就应该享受鲜花掌声,忽略了受助者的尊严,这样的施助,又何尝不是功利的表现?

  面对这种高调的助人为乐,有人认为:从没有人助人为乐,到助人为乐渐渐形成风气,只要做出助人为乐的事实,就已经是巨大的进步,无愧于享受各种赞誉。但是,帮助别人、做慈善在讲究从无到有的同时,还应该讲究技巧,顾及受助者的心理感受,只有这样,助人为乐才能收获更多真心的支持,才能形成更明显的带动、示范效应。在此背景下,剔除道德优越感则是助人为乐的更高境界。

  好人好事遍地开花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灰色的道德阴暗角,而基于高尚道德的助人为乐,就像阳光,可以去除阴暗角落的灰色暗影,让道德回归人性的光辉。而像赵维富这样,低调地做好人好事并不难,只需要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多从他人的角度思考一下就可以了。(郭杨阳)

【编辑:肖媛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