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80后组团重读南京 “按图索骥”寻访文化遗迹(图)

2012年07月23日 08:08 来源:扬子晚报 参与互动(0)
外交官袁晓园故居;汤山猿人洞;青石街民国建筑

  南京西祠胡同论坛里,有一群热爱南京城市文化的小青年,他们自发组成了一个民间公益组织——重读南京寻访团。小组成员在探访历史遗址前,常常充分查阅历史资料再“按图索骥”,和古建筑背后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带着一份虔诚去发掘南京的文化之美。现在这个团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

  寻访历史遗迹 像个草根考古小组

  重读南京寻访团的成员,有的是在宁外地大学生,有的是南京当地人。他们钟情的不是写在旅游画册上的景点,而是南京一些冷门角落。小组最初只有一个人,现在已经发展到有一百多个版友,积极参加探寻活动的也有十几个人。

  有时,他们会到最接近历史遗址的地方进行实地探访。上周他们就去了南京汤山的猿人洞,还仔细了解了其中的一个溶洞。“很多时候,我们还不知道这个地方原来还蕴藏着这样的历史。”一位看了寻访团游记的网友说。

  有时,特色小吃和小巷故事也让这些年轻的草根考古者兴奋,他们放弃周末的休息时间,一起出发。这个草根考古小组里的姑娘小伙们,在探访之前,还会查阅历史资料,了解古建筑背后故事。小组创始人李欣举了个例子:现在太平路中段有段路叫做“杨公井”。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清代时南京大旱,驻守在杨公井一代的清军将领杨镜岩为了解决将士饮水难问题,指挥部队挖井自救,同时考虑到老百姓的困难,慷慨捐出自己多年积蓄,雇工为驻地附近的老百姓挖了三口又大又深的井,解决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用水。百姓感激不尽,于是,合称这三口井为“杨公井”,于是将这段路称为杨公井。历史小故事,再加上古建筑的实地探秘,给每一位来南京的人,带来浓郁的文化体验。

  “有时候也想多睡一会,赖一下床,可是大家组成团体后,每个人都在告诉自己,不能掉队。”一位团队成员说。

  发起者是位80后 已拍摄十万张古建筑照片

  李欣其实是个80后,他对记者说:“主要是想从历史、自然、文化等方面带大家走一走南京,哪怕你没时间去,但是通过我的旅途,替大家寻找那些已经被大多数人遗忘的角落,尽心去寻找南京的美。”

  当然,最开始促成他如此做的是朋友的一句话。朋友说:“南京没有什么好玩的,没感觉到六朝古都的气魄。”于是,熟悉家乡文化的他,倔强地走上了用镜头去记录并传播南京文化的路途。

  李欣坦言:“重读南京寻访团最初只有我一个人,现在很多年轻人开始自发加入到这个群体中,给自己也带来鼓舞。”有网友表示,真心喜欢这样的群体,这是一个很好的培养个人情操的安全人文环境,我被他们感动了。”

  李欣1986年出生,从事档案工作的他对自己这份坚持充满了信心。他说,作为土生土长的南京人,从小就对南京的文化非常感兴趣,大学时尤甚。毕业后,工作之余,寻觅到南京大量的文化资料,于是决定进行实地走访,并用相机进行拍摄。至今,李欣已经拍摄十万余张古建筑照片,整理的历史资料就有一个小书柜,本地文献大概100多册。“每次的寻访活动都有一两个带队找资料,做路线,当团队的导游,前面要做大量的功课”。

  常常是,李欣在下班回家后,便开始整理所要去的地方,查地方志,根据电子地图和现代地图来揣摩资料中历史建筑的位置,周六外出寻访一天,周日整理资料,进行上传和与网友分享。最初都是他一个人在行走、发帖,半年后,人气越积越多。

  李欣说,在南京行走,再读南京时,真正面对南京那些老建筑时,能切身感受到历史的真实,并进一步思考南京的文化内涵。很多人看待玄武湖是按自然景观来看,但事实上玄武湖也体现了南京的皇家气质。仔细研究,能从中看到皇家气魄和汉文化的传承。南京建筑史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重叠很多,单从总统府而言,汇集了从六朝到民国的建筑,很有韵味。

  李欣说,也有无功而返之时,但是寻访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经历,一种对南京文化的了解和研究。每隔一段时间,他们还会利用手上的社会资源请人来给大家开讲座,大家共同交流学习。

  目前,重读南京寻访团即将拍摄完南京民国时期的建筑,下一步,他们将从各个寺庙入手,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为出发点,寻觅并感受南京悠久的寺庙文化。

  总是利用休息时间行走在路上,李欣的父母对他很是心疼。他安慰爸妈:“给年老的南京人看他们忽略了的风景,也给后人留下南京特有的文化财富。”“古都的历史气息不应该淹没,希望可以通过我们的微薄之力,让更多的南京人了解并热爱南京文化。”(记者 李冲)

【编辑:张志刚】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