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男子投资150万造“诺亚方舟” “滚山”试验受伤

2012年08月07日 09:12 来源:钱江晚报 参与互动(0)

  有的人,只是想想罢了;有的人,却真的会去做

  卖丝巾的义乌老板 造了个“诺亚方舟”

  耗时两年,耗资150万元,完全由个人设计、个人投资

  昨天“滚山”试验,“方舟”有损伤,亲自上阵的他被划伤下巴

  昨天上午9点30分,义乌市后宅杜村附近的小山坡上站满了人。在人们好奇的目光中,一个直径4米的黄色球体被起重机吊起,球上写着6个大字:中国诺亚方舟。

  在宣传资料上,这个黄色大球被形容为“可以耐1700℃高温、承受350吨撞击力”;有“可供一家三口在里面安全生存10个月的供给储备”;遇到灾害天气,“躲在球体内可以保证安然无事”……

  不过,这个神奇的大球并非属于某个神秘组织,它的主人叫杨宗福,一名普通的义乌丝巾商人(2010年6月23日,本报A9版曾以《一条“百变丝巾”,让他年过百万》为题报道过这位有想法的老板)。

  据杨宗福自述,为了制造“中国诺亚方舟”,他花了两年时间,耗资150多万元,由他个人设计、个人投资,目的一是“躲避灾难”,二是抛砖引玉,希望借此吸引更多有创意的人才。

  昨天,是 “中国诺亚方舟”第一次亮相、第一次进行载人试验,而“试验品”就是杨宗福本人。

  试验场模拟复杂环境

  杨宗福选择的试验场,是一个落差约50米的山坡。他将“中国诺亚方舟”吊起放于坡顶,坡下有一堵石墙,墙后是一口水塘。

  杨宗福希望通过复杂的环境,证明“方舟”可以应付各种自然灾害——他提供的资料显示,“方舟”抗震、抗高温、抗腐蚀、抗辐射、可以在水面上航行。

  按照设想,试验非常简单,球体顺利滚下,撞破墙体障碍,最后到达水塘,并保证舱内不进水、漂浮在水面上。

  汽油烧“球”,里面的冰棍不化

  在正式试验之前,“方舟”首先进行了抗高温测试。

  工作人员将冰棍放入一个相同材质、缩小版的“方舟”内,合上密封盖,并在球体表面淋上汽油、点着。燃烧了3分钟后,工作人员打开“舱盖”,原先放入的冰棍几乎没有融化。

  看到这个场景,现场围观的群众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没想到,这时意外发生了。作为正式试验的道具,在一阵风刮过后,山坡下的石砖墙轰然倒塌。

  设计者亲自试验,“方舟”有损伤

  但这并没有影响杨宗福的士气,试验继续进行。9点50分,杨宗福换上一身黑色防护装,戴上了头盔。他朝围观者挥了挥手,钻进方舟。

  10点,固定“方舟”的工具被撤除,黄色大球飞快地向坡下滚去,在不断的冲撞中,球体表面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凹痕。

  更惊险的一幕发生在“方舟”落入池塘的瞬间,由于冲击力过于强大,球体的舱门瞬间被弹开,幸好“方舟”最后还是漂浮在了水面上。

  整个过程持续了大约40秒。

  “快去看看杨总!”在人们的惊呼声中,杨宗福从舱门里爬了出来,人们看到,他的下巴上划出了一道血痕。

  敢想敢做,造“方舟”基本靠百度

  杨宗福来自江西,一路从打工仔做起,靠着自己发明的“百变丝巾”,一年赚了一百万,但有了钱,他依然不安分。

  “2008年雪灾,我就有造方舟的想法了。”杨宗福说,随着灾害天气不断发生,造一部用于逃灾救命的“诺亚方舟”,成了他心中的一个梦。

  一开始,他打算投入100万元,后来发现钱不够用,就从公司的账户里补贴了一部分。

  “在设计制造的过程中,我咨询了很多专家,不过,大部分知识还是我自己百度查来的。”

  杨宗福说,这次试验,表面破损本来就在预计之中,他受伤是头盔的问题,和方舟本身并没有关系,“坐在里面非常平稳,这次试验相当成功。”

  他告诉记者, 还将继续投资,改进“中国诺亚方舟”。(记者 贝远景 实习生 陈俊伍 文/摄 陈海伟/制图)

【编辑:张志刚】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