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好走”变“再见” 中国农家流行“新语系”

2012年10月08日 10:18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农家流行“新语系”(身边故事看十年)

  近日,接到弟弟从家乡湖南省衡东县白衣港打来的电话,听到那浓厚纯正的乡音,远在异乡的我倍感亲切。谁知,他说着说着,竟在电话中打起了“京腔”。我责怪他:“怎么回事,是不是吃错了药?”他兴奋地告诉我:“如今,与外地人打交道,方言土语吃不开,只要卷上舌头,换上几句京腔,很快就增进了交流。现在,我与外地人经常接触,大家喜欢说普通话,说惯了,一时走了调,请你千万不要见笑……”

  家乡的语系十分复杂,“三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大家说起话来节奏很快,有的像扫机关枪,加上吐词不准,语调“土”味十足。村里有位在外当了三年兵的年轻人退伍回村后,与乡亲们无意间说了几句普通话,却遭到众人的讥讽:“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说他是“土狗子打洋屁”、“猪鼻子插葱——装象”,弄得那个退伍兵面红耳赤,发誓从此再不打“京腔”。

  10年前,一些年轻人不再满足于种几亩“薄田”填饱肚子,纷纷上京下粤,进沪入川,将本地的土产品贩运到四面八方。弟弟也“随大流”去广州做生意。有一次,他在广州三元里市场用满口土话叫卖土鸡蛋,人家以为他在说“外语”,急得他脸红脖子粗,最后只好借着手势说“哑语”,挫折和教训使他得出一个经验:“要跑江湖闯天下,必须学会普通话。”经过10多年磨练,他不但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还学会了一些生活中常用的粤语、英语,生意越做越好。

  随着与外界的频繁接触,普通话成了家乡流行的一种“新语系”,除一些长年在家的老人仍使用家乡土话外,青少年几乎都用普通话。家乡推行的是普通话教学,那些“新一辈”打的“京腔”字正腔圆,一些随父母务工经商在外地上学的小孩,回到家乡也是满口标准的“国语”。

  今年春节,两位调皮的小侄儿蹦蹦跳跳地闪到我的眼前。我用家乡土话问他们:“你的家在哪里?”他们睁大圆圆的眼睛望了我半天,然后摇了摇头。原来,他们长年在外,已经听不懂家乡土话了,还得请来弟弟当“翻译”。

  农家流行“新语系”,家乡一些口头用语也发生着深刻变化,见面打招呼常用的“吃饭了吗?”变成了“你好!”“好走”变成了“再见”,吃饭“要吃饱”变成了“要吃好”。一些不文明的“土话”、“脏话”的使用频率越来越低。“和谐社会”、“小康之家”、“道德模范”、“生态农业”等新鲜名词也悄悄飞入寻常百姓家。(成新平)

【编辑:马学玲】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