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武汉拟推奖励办法遏车窗抛物 鼓励抓拍违规行为 查看下一页

2012年10月16日 13:20 来源:荆楚网 参与互动(0)

  车窗抛物,成为威胁环卫工人最大的安全隐患。本报昨日推出三个版的《告别车窗抛物》调查报道后,引发各方共鸣反响。昨晚,腾讯微博上关于“车窗抛物”的微博达到近51万条。

  武汉市城管局将联合本报、腾讯大楚网等单位呼吁,“倡导马路文明,告别车窗抛物”。该局将在近日出台“车窗抛物举报奖励办法”,鼓励市民抓拍车窗抛物,同时还将出台相关处罚细则。武汉市交管局表示,交管部门将进一步加大整治力度,严查严处车窗抛撒物品等交通违法行为。

  武汉市城管局

  三天内发布车窗抛物举报奖励办法

  计划向私家车发放一批车内垃圾桶

  昨日,武汉市城管局发出呼吁——尊重环卫工生命和劳动,“没有抛撒,就会大大减少伤害”。该局将在三日内发布车窗抛物举报奖励办法,并将采取系列措施,更全面地保障环卫工人身安全。

  车窗抛物导致环卫工清扫时遭遇车祸的问题,让城管部门深感痛惜。城管部门此前一直采取多项措施,如为环卫工更新橙色反光背心,进行安全作业培训,大规模增加机扫车,为环卫工人配备电瓶车等。

  城管局相关人士称,现在该市道路机扫车扫地覆盖路段已达80%,以减少环卫工人的作业强度。但是,尽管机扫车大批上路,但全天候的日常保洁仍需要环卫工人工完成,以确保城市的环境卫生。

  “城市通过机扫和环卫工打扫后,如果没人在路中抛撒垃圾,环卫工就不用冒险在车流中捡拾垃圾”。武汉市城管局称,正在制定车窗抛物有奖举报办法,对摄下车辆抛物行为的拍客给予奖励;同时,车窗抛物相关处罚规定也在酝酿之中,具体细则有望在三天内发布。

  去年,武汉市城管局在汉阳向私家车发放了3000个车内垃圾桶。近期,城管部门还将计划发放更多的车内垃圾桶。 (楚天都市报讯 记者杨磊 郭徽)

  交管部门建议

  增加冲扫次数让垃圾靠边

  车流中间杂物别冒险捡拾

  感谢媒体对环卫工人交通事故的关注。武汉市交管局相关负责人昨日表示,交管部门将进一步加大整治力度,严查严处车窗抛撒物品、超速、酒驾、闯红灯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实行“零容忍”,从源头上积极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交管部门还具体分析了环卫工人交通事故的成因,并为环卫工人避免交通事故伤害支招。

  事故成因分析:

  夜间作业能见度差 司机超速疲劳驾驶

  交管部门分析,环卫工人作业中发生交通事故,和司机在驾车过程中麻痹大意、车速过快有关。尤其是在凌晨4时到清晨6时这段时间,是环卫工人清扫最忙的时段,由于光线昏暗,能见度差,马路上车辆、行人又少,机动车超速现象时有发生。加上一些司机疲劳驾驶,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另外,新司机大量上路,超速、酒后驾车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存在,及环卫工人因忙于地面保洁忽视交通安全,也和交通事故的发生有一定关联。

  武汉市一线环卫职工一般要在马路上连续工作8小时,部分工作10小时,在路上停留的时间长,危险性大。在部分时段,对重点道路还实行24小时保洁,次要道路(4时-22时)18小时保洁,原则上要求垃圾停留时间不能超过5分钟,基本要做到随扔随清理。为此,环卫工人在马路上的流动性很大,穿越车流也较频繁,随时可能发生交通意外。

  建议环卫工人:

  加强自身安全意识夜间要穿反光背心

  交管部门建议,完善保洁操作规范。通过规范引导环卫工人树立安全意识,指导环卫工人在确保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做好清扫保洁工作。要经常开展宣传活动,帮助环卫职工熟练掌握环卫安全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

  为保证人身安全,交管部门建议,对1.5米以外至马路中间的抛弃物,不提倡环卫工人立即冒险抢捡,而应该在车流量较小、车速较慢、比较安全和停车状态下方可捡拾;对十字路口的抛弃物,车辆快速行驶时,环卫工人不要抢捡,待基本处于停车状态后再予捡拾。环卫工人到马路上清扫时,最好使用安全警示牌、或放置锥形筒,提醒过往车辆注意缓速行驶。环卫工人在清扫作业的时候,尽量选择明亮的地方;在夜间一定要穿反光背心。另外,还应学习一些必要的救护知识等。

  建议环卫部门:

  扩大机械化清扫 危险路段交给机器

  交管部门建议,可发挥洒水车冲扫路面抛弃物的作用。通过增加洒水车冲扫路面的次数,尽量将马路中间的抛弃物冲扫至路边人字沟,便于环卫工人清扫收集,尽量避免环卫工人因捡拾垃圾而发生交通事故。有关部门应加大投入,扩大机械化清扫作业,提高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保洁率。 (楚天都市报讯记者吴昌华)

【编辑:肖媛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