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山西六旬“蜗居母亲”为瘸儿治病报亭安家(图)

2012年10月24日 11:0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山西六旬“蜗居母亲”为瘸儿治病报亭安家(图)
没开门时,刘月娥将周围围的密不透风,挡风也防盗。 郭泽源 摄
刘月娥整理报刊准备营业,郭红卫看着母亲,笑而不语。 郭泽源 摄

  中新网太原10月24日电 题:山西六旬“蜗居母亲”为瘸儿治病报亭安家

  作者 赵静

  在山西省太原市街头,66岁的母亲刘月娥与40岁的儿子郭红卫在一间报刊亭内安了家,母子背井离乡多年,是为给郭卫红治疗骨髓炎。刘月娥说,“孩子现在头脑不灵光,腿脚也不方便,断了药无治疗就会瘫。所以只要这里能住,我会一直陪他。”

  23日清晨6点半,天空微亮,太原市街头大小店铺都紧闭大门。唯有刘月娥的报刊亭里面发出声音,为了生计,郭红卫找了一份环卫工作,早上七点要去上班。

  报刊亭并不大,四平方米左右,三箱饮料,一台缝纫机,些许杂志就占用了三分之一的地方,一张两人坐凳子则填满其余的空间。旧报纸垫到与凳子齐平,盖上床单就成了一张“床”,而这不足一米宽的“床”,刘月娥已经睡了四年。

  刘月娥说,“如果不用报纸将凳子加长,睡觉时连放脚的地方都没有,床太窄了,晚上睡觉我都不敢翻身,早起后再把报纸拿出去卖。”

  报刊亭身后狭小的空间内,刘月娥用简易板为儿子郭红卫搭了一间卧室,一张木板搭成的床就已占满,没有照明,郭红卫只能摸索着穿衣服。报刊亭另一侧,“露天”厨房内整齐的摆放着简单的厨具。到了晚上,刘月娥就将用品收拾好,在用纸板围起,挡风也防盗。

  现下已入深秋,报刊亭单薄的玻璃外墙难敌寒冷。刘月娥说,“这个时间会比较难熬,等送了暖气会好些。”

  起床后的郭红卫看到家里来了生人很是诧异,面对记者的提问也是笑而不答,只是盯着母亲看。对此,刘月娥解释,“他现在有点痴呆的症状,害怕见生人。”

  虽然话语不多,但郭红卫极为勤快,洗漱完毕后,郭红卫拿着拖把将报刊亭周围散落是垃圾清扫干净,将水桶、饮料,遮阳伞墩子等重物安置好。刘月娥说,“这点让我很是欣慰,知道干活,就是还知道心疼我。”

  母子二人来自山西襄垣县山区,2000年郭红卫在邻居盖房帮忙时摔伤,当地医院条件有限,无法治疗。当转院至太原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刘月娥说,“起初只能躺在床上,不能自理,现在能走路已经是很好了。不过还是烙下了病根,走路一瘸一拐的。”

  在2008年,迫于经济压力,郭红卫不得不出院,单靠药物治疗。为了省钱,刘月娥找到了距离医院不远的报刊亭,“省了房租,还能增加收入,两全其美。再加上孩子环卫的工作我们就能自食其力,很是满足。”

  目前,郭红卫每天上午清扫大街月收入600元左右,而报刊亭生意不景气,将够和租金持平。年迈的刘月娥看着儿子还是有些许发愁,“我毕竟不能陪他一辈子,只希望以后有好心人能帮他一把,能维持正常生活,不脱离治疗,否则他会瘫的。”(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