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11月1日点火供暖 预计7日前后室温达标

2012年10月30日 01:49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11月1日全市点火供暖。根据气象部门与市政部门联合进行第二次供热气象会商,北京极有可能在11月3日至5日期间迎来一股极强冷空气。为了抵御这股寒流,市热力集团昨天召开新闻发布会,全市供热单位将在11月1日正式点火,市民家中的暖气将陆续热起来,预计7日前后室温将陆续达标,比往年11月15日的法定供暖日提前一周。

  下月初供暖抵御“强冷”

  第二次供暖天气会商统一发布的消息称,根据最新资料分析,综合利用现有的各种预测方法预测结论如下:预计11月1日至15日平均气温为7℃左右,低于近10年的7.6℃,明显低于2011年同期的10.5℃,11月上旬城区极端最低气温在-4℃到-2℃之间,11月上旬出现5天日平均气温低于5℃的可能性大,其中11月2日到3日可能出现雨雪天气。

  市供热办主任郭维圻告诉记者,通过第二次天气会商判断,北京有可能在11月3日至5日迎来极强的冷空气,而且这股冷空气的强度“比预想的严重”,“所以今冬供暖季提前供暖可以说已成定局。”郭维圻表示,目前全市的供热单位都已经做好准备工作,热力集团等大型供热单位已经提前试运行,并争取在寒流到达北京期间就让市民家中的温度达标。

  “暗补变明补”今冬没戏

  为缓解供热单位成本压力,保障冬季供热正常稳定,本采暖季市政府决定继续对居民供热给予补贴。市供热办主任郭维圻表示,今冬供暖季保持热价不变。预计今年政府整个供暖季的补贴大约为30亿元,市区两级政府将按照8比2的比例分担。

  针对此前一直呼吁的供暖费“暗补变明补”政策,市热力集团负责人表示,此项政策改革依然要与居民热计量改革同步推行,并需要制度与技术的“双重保证”。

  这位负责人说,北京目前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几个没有进行热计量改革的城市之一。“首先需要制度保证,目前的暗补是居民拿着一年的供暖费报销单到单位报销。取消暗补后,供暖费直接打入工资收入中。也就是说节能节省下来的钱就是自己的,超出的部分也要自己负担,无法报销。但‘多退少补’是需要制度保证的。”此外,热计量相当于在居民家中安装一个可控温度的“开关”,虽然热计量改造一直在持续推进,但目前一般的居室很少能达到这样的要求。

  记者同时了解到,全市进行抗震加固和节能改造的老旧小区也将基本在供暖季前完成主体工程按时供暖,但个别的煤改气工程由于外网等原因相对滞后,目前也在加紧施工。

  学校医院将提前供暖

  市热力集团新闻发言人田金风说,热力集团管辖范围内的热源、热网和热力站已经全部完成检修,10月31日将正式具备供热条件。目前热力集团热网已经预热,学校、敬老院、医院等单位将提前供暖。

  据悉,热力集团全网的供热面积近2亿平方米,从9月起就开始分片打压试水,截至目前已经基本完成。今年,热力集团投资4.2亿对老旧供热设施进行了改造,共涉及148个小区1300万平方米,16万户居民从中受益。

  遇低温先保居民采暖

  记者了解到,2012年至2013年供热季供热缺口依然存在,供热缺口为每小时1280百万大卡,占总供热能力的17.8%,供热形势依旧严峻。

  北京曾在2009年遭遇连续降雪,随后热力集团启用了尖峰热源等应急措施。据介绍,今冬供热会采取供热管网逐渐增压加温的方式进行,如果进入供暖季后,本市遭遇热电厂停电等事故或者低于零下9摄氏度的极端低温天气,将启动天然气短缺红黄蓝三色供热预警方案,同时居民采暖将得到优先保障。热力集团还将与气象部门建立联动机制,遇极端天气,供暖随时调整。例如,室外温度下降1摄氏度,热力集团将加烧70多万方天然气,以提高室内温度。

  晨报记者 王萍

  新闻链接

  北京供热超七成靠清洁能源

  据介绍,市热力集团共整合替代了94座燃煤锅炉房、1座燃煤热电厂,替代供热面积近3000万平方米,消减燃煤量75万吨。其中城八区改造替代20蒸吨以上燃煤锅炉房7座,包括小营、芍药居、延静里等。

  热力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北京超过七成为清洁能源供热,其中天然气供热达45%,北京整个的能源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据悉,明年北京的燃煤锅炉房计划改造4座。

  晨报记者 王萍

【编辑:段红彪】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