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社区养老:探索老年助餐服务

2012年11月07日 10:2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西安11月7日电 题:中国社区养老:探索老年助餐服务

  作者 冽玮 阿琳娜

  70岁的赵德茹有同时擀两个饺子皮的”绝活”,在西安太乙路社区开办的夕阳红老年餐桌很受欢迎,而每天坚持帮厨,也成为其老年生活的乐趣之一。

  在中国内地,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龄化阶段,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空巢独居老人逐渐增多,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挑战,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急剧增加。

  来自中国老龄办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765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3.26%。同时,中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0%,到2015年,中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人。

  近年来,空巢老人免费求合租、罹患精神类疾病、病死家中无人知等新闻屡见不鲜。子女长期不在身边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如孤独寂寞、缺乏精神寄托、年老体弱等引发的失落感致使许多空巢老人晚年生活不尽如人意。

  太乙路街道办中铁一局社区工作人员陈小红介绍,西安60岁以上的老人约有125万人,其中57.2%处于空巢状态,高于中国平均水平。而独自居住的老人最头疼的问题就是吃饭,“一个人买菜、做饭太麻烦,下馆子又贵又不合口味。”

  赵德茹所在的社区共有居民5909人,其中70岁以上老人478人,80岁以上242人。为解决行动不便和独居老人的午餐问题,社区开办了夕阳红老年餐桌,每位用餐老人每天交10元人民币,还可为70岁以上老人提供送饭服务,饭菜花样一周不重复。

  每逢吃饺子的日子,赵德茹在帮厨之后,会替住在毗邻社区的弟弟留一份素馅饺子。“他很爱吃这口,平常没人给他做。”

  与赵德茹相比,80岁的孙湘娣和76岁的诸桂兰明显感受到“渐觉年来老病磨”的窘境。在孙湘娣的家里,独居的痕迹随处可见,各色药瓶、氧气包均摆放在醒目处,走廊、卧室和卫生间安装有扶手。孙湘娣坦言,老伴已经过世,孩子移民海外,独居的境遇让老人每天都很担心,最害怕的是生病和出现意外。

  面对一天天变老的现实,对“突然犯病身边无人”和“生活不能自理时无人照顾”的隐忧,成为很多中国老人无法释怀的“硬伤”。

  为此,中国各地政府不断加大老龄事业的投入,许多城市也推出针对空巢老人的服务。武汉为独居老人制作“爱心门铃”确保老人随时能够得到救助;重庆将印有社区24小时值班电话的黄丝带挂在老人住所的门、窗、栏杆等处,社区志愿者看到后就会主动上门提供关怀和服务。

  在西安太乙路街道办居委会主任吴永乐的手机里,存着其辖区内需要重点“关注”的老人号码以及饮食禁忌,同时也“见证”了老年餐桌的发展与火爆。

  记者调查发现,中国大多数老人习惯以他们阅尽沧桑的人生智慧来理解感恩,一个老人如果还具有独立生活能力,一般不愿意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和朋友,老年餐桌的出现,恰恰迎合了这一特质。

  “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物价的不断上涨造成运转的压力。”吴永乐告诉记者,助餐项目的资金来源仍有缺口,其供餐水平与老年人的要求有差距。他希望下一步有新的社区养老模式介入。

  西安交大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树茁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政府应改变以往大包大揽的模式,由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的角色,市场应发挥更大作用。而老年人应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以此通过三方联动来推进老年助餐项目的发展。(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