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调查显示新媒体成90后打工族文化消费新宠

2013年01月14日 09:01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0)
外来务工人员使用手机的主要功能选择
                         外来务工人员使用手机的主要功能选择

  如今,80末、90后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已经成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产业劳动力大军。主要从事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等行业的他们,在承担城市最为艰苦和繁重的工作的同时,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相对旺盛。上网聊QQ、看电影、刷微博,用手机听音乐、玩微信成为了他们业余时间里的主要消遣。1月5日至6日,在北京大学举办的第十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发布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3)》,其中专项实证研究显示:与传统的城市务工人员相比,80、90后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消费观念正在经历一个代际转型期,网络等新媒体消费已经成为其文化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媒体成新生代打工者主要文化消费

  报告认为,70、80年代出生的外来务工人员带有极为浓厚的时代烙印,进城、挣钱、养家、艰苦朴素是他们的信仰。90后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虽同样背负着家庭责任,但他们受城市消费文化和消费观念的洗礼较为深刻,将进入城市打工当成一种改变个人命运和生活的契机,“梦想”、“尊重”、“地位”成为了90后打工者特有的标签。城市的消费观念与生活观念拉近了打工者和城市的距离,并改变了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方式。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拥有手机和网络,通信费用占总消费量的比例较高。

  从《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3)》中可以看出,外来务工人员对文化活动媒介的选择呈现传统媒介与新媒介多样化并存的状态,尤其是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和快速发展,为进一步丰富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生活提供了新平台。记者在采访调查中发现,大部分使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iPad、MP4)等便携设备观看电视节目、收听广播,及听音乐的外来务工人员为80后、90后。和他们的上一辈相比,身处信息化时代,新生代打工者在接触新媒体方面与城市青年的趋同性增强,他们更愿意将自己的文化消费行为用于购买新媒体电子设备。他们的文化消费态度越来越靠近城市年轻人,娱乐方式也与城市年轻人没有太大差别,除了传统的聊天、读书、看报以外,他们对上网的偏好比较明显。值得我们关注的是,选择用手机浏览网页、听音乐、拍照或录像、登陆聊天软件等文化活动均超过七成,选择阅读电子书、登陆微博、查地图、看视频、玩游戏等文化活动也已超过六成,其中浏览网页、登陆聊天软件、听音乐、登陆微博等文化活动较为频繁。

  90后河北女孩王娇娇在北京市东城区的一家咖啡屋工作,她平时的收入绝大部分被用于吃穿、上网,前几个月她还给自己买了个iPhone。随着手机文化、网络文化的大众化,娇娇最近开始喜欢在手机上看各式网络小说。“客人不多的时候我就自己找个地方看看电子书,刷刷微博。”娇娇说。

  “我特别喜欢听陈奕迅的歌,他最新的几张专辑我手机里都有。”90年出生、来自江西,烫着爆炸头的欧阳说起自己喜欢的明星难掩兴奋之情,平时他主要通过QQ音乐及手机听歌。此外,欧阳还喜欢看各种大片,“只要影院一上映,我就会到网上去下载,省钱又省时间。”欧阳笑着告诉记者,不久之后他就可以上网看王家卫的《一代宗师》了。

  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消费呈现代际转型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经济发展应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而有关报告中也指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即消费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在这样的消费政策指导之下,文化消费主义逐渐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社会价值观念,影响了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本世纪初开始,北京市外来务工人员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入京外来务工人员群体文化需求呈现多样化,年龄、行业、收入状况等各种因素共同决定了他们的文化消费现状与走向。随着80末、90后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加,群体内部结构和消费观念正处于与城市文化消费的磨合期。

  由于外来务工人员的总体文化水平相对偏低,与城市的接触也长期仅限于物质层面,他们的精神生活和文化消费曾经一度处在“荒漠化”的边缘,文化商品生产者也并没有把外来务工人员作为主要的受众群体。今年45岁的赵祥是一名在京务工的海南籍泥瓦工,月工资6000元的他平日里却几乎没有文化消费。接受采访时,赵祥告诉记者他平时最主要的消遣是喝茶、喝酒和打牌。“我高中毕业,能打拼到现在很不容易。现在还要存钱养三个孩子,而且建筑工地又离市区很远,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追求那些虚的东西。”赵祥坦言,他对自己的文化消费状况没有太多的关注。

  相比之下,作为新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劳动群体,80后、90后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却与父辈明显有着不同的生存轨迹和生活规划,他们渴望融入城市,也逐渐通过不懈努力淡化了和城里人的外在差异,在文化消费领域实现了一种“自我转型”。

  “我来北京5年了,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虽然没有太多时间去参加娱乐活动,不过我最近非常想去影院看看《泰囧》,大家都说好看。”90年出生的欧阳是海淀区知春路一家理发店的理发师,他外出打工的动机并不是单纯为了解决自身和家庭的温饱问题,而是寻求个人的发展。欧阳喜欢看小说、玩网游,他认为未来自己的文化生活应该更丰富一些。

  打工族娱乐生活依然较为贫乏

  受城市生活和日渐繁荣的电影市场影响,外来务工人员也较多关注和喜爱时下社会的流行文化,参与到大众化的电影活动中,消费热门的电影作品。在调查报告中,据“外来务工人员对2012年上映电影评价统计表”显示,在过去的一年中,《失恋33天》、《画皮2》、《金陵十三钗》、《黄金大劫案》等影片最受外来务工人员的欢迎。

  然而,尽管流行文化对外来务工人员有一定的影响,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受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的限制,即便是“前卫”的80末、90后新生代打工族也很难对“流行文化”有深刻的理解。相当多数的年轻务工人员都喜欢上网,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对电脑的使用仅仅停留在玩游戏、上QQ等简单层面,能真正通过网络获取流行文化资源的人是极少的。

  此外,调查中还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平均每天工作时间在8小时之内的只占16.6%,8小时以上的则占83.4%,12小时以上的达到19.8%;“双休日”多被缩水为“单休日”,或者变成了“月休假”;带薪休假更是难以企及的权利,唯一能正常享受的是节日、纪念日假期,但几无薪酬。这种没有闲暇的工作、生活导致打工族的娱乐活动较为贫乏,尽管有的人对流行文化有了不同程度的参与,但他们在消费和实践方面的薄弱决定了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只能是旁观者,流行文化的创作和发展并不考虑他们的意愿。

  “我什么业余活动也没有,就爱坐着发呆,不干活的时候一坐就是一整天。啥也不想做,就想发呆。”90年出生的李萍从2007年起开始入京务工,至今已经快6年了。她是高校食堂的一名服务员,生活几乎是两点一线,没有条件进行文化娱乐活动,更没有在流行文化的带动下变得时尚起来。(赵亮 陈忧子)

【编辑:马婷婷】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