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河北农民自称“诗怪” 贫病交加仍为诗痴狂

2013年02月08日 17:3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承德2月8日电(记者 张帆)“我大概是看不到我的诗集了吧?”在河北省围场满族自治县县医院里,垂危中的杨文龙躺在病床上问。

  自称为“诗怪”的农民诗人杨文龙,家住河北围场县牌楼乡六十棵树村。他是一个76岁的鳏寡老人,每月130元的低保,辛勤笔耕近50年,在170余家报刊发表过500多件作品。著有《杨文龙诗词选》,个人成就载入《中国人才宝库》、《中国文学艺术界名人大典》、《当代诗词家手迹选》、《中国当代实力派诗词艺术家代表作辞典》等72家名人大典。他的诗词涉及紫塞风光、山村美景、咏史论今、国事民情。

  杨文龙因家境贫寒,只勉强读到高一便辍学,与父亲一起下地耕作。为了读书,他买来唐诗,甚至徒步10多公里到朋友家借书秉烛夜读。唐诗300首,宋词200多篇他都背得滚瓜烂熟。

  春播夏锄秋收冬樵,无论多累,杨文龙从不放弃写诗,白天下田劳作,夜间挥笔作诗。时至生病前,虽依旧贫困潦倒,却笔耕不辍。

  “他整天写这写那的,大伙儿都觉得他是个怪人,一点也不像个正经庄稼人。可没想到他坚持了几十年,大家慢慢佩服他的这份执着。”村里人如此讨论杨文龙。

  走进杨文龙的家,堂屋里堆满了柴草,居住的里屋黑洞洞的,地上几十个编织袋装满了杂物,垛得有房高,上面盖了一层厚厚的灰尘,似乎有多少年也没有翻动过,剩下的空间仅够一两个人转身。炕上一床被褥是杨文龙的栖身之物,已经辨认不出颜色,周围散落一些旧书报,是随手可以拿到、喂养他孤单心灵的食粮。

  “笔墨寒窗四十年,巫山金榜两无缘。鳏贫老却饥寒里,万卷诗书难作钱。”这首诗是杨文龙对自己生活的真实写照。

  杨文龙对诗的痴狂也曾引得一些人的嘲笑与讥刺,于是他作诗一首《笑嘲者》:“莫笑狂人一世穷,笔挥万卷已金成。他年一字千金价,多少富翁没姓名。”

  无儿无女,贫病交加,只有每月100多元的低保维持生活,杨文龙却仍然为诗痴狂。他的事迹感动了众多诗友,去年夏天,诗友们把杨文龙的诗歌编成诗集,让诗歌爱好者自愿认购,想把所得款项用于救助杨文龙。

  “目的很简单。用诗人杨文龙的文字卖钱,维护一个老诗人的尊严。”承德诗人白德成对中新网记者说,目前已征订的21000元书款,仅够买个书号的,印刷费用还没有着落。

  就在这个时候,杨文龙病倒了,其弟弟东挪西借了两万元为他治病,但却杯水车薪。“我们只好提前挪用诗友们预订的一万元书款,先救人,再想办法印诗集。”白德成说,真诚希望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用他们的爱心来为诗歌的火焰加上一把柴,让一个孤独苍老的身体温暖起来。

  病床上的杨文龙,目光浑浊,沧桑白发杂乱地压住沟壑纵痕的瘦弱脸颊。“杨文龙,你要挺住啊,许多人还在等着你现场签名售书。”诗友们这样安慰他,杨文龙在床上费力地点了一下头。(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