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山西晋中寄养村:“代理妈妈”的舍与不舍

2013年03月05日 17:4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山西晋中3月5日电 题:山西晋中寄养村:“代理妈妈”的舍与不舍

  作者 吕玮

  “我没觉得这仨孩子,与咱的亲身骨肉有啥区别。”身体略微发福的王碰鱼说。

  这个本来已经有两个孩子的52岁农村母亲,6年前从市区的福利院抱回三个先天身体残缺的孤儿,在家照管。王碰鱼说:“家里没有土地了,儿女都在外地打工求学。特喜欢孩子,这可能是我后半生最合适的职业了。”

  王碰鱼所在的山西晋中榆次峪头村是一个“寄养村”。中国的“寄养村”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是指福利院在保留孤儿户籍的前提下,把一部分孤儿寄养到附近的农户家中,由农村“乳娘”提供更好的喂养,并让这些孩子得到家庭关爱。由此,寄养村又被外界叫做“乳娘村”。

  峪头村从2006年起推行寄养制度。据晋中市福利院养育办主任程萍介绍,一开始人们并不了解,只有两户家庭愿意参与,到现在11户养育了32个孩子。截至目前,“乳娘”们每月能收到800多元人民币的养育费。

  王碰鱼是村里最早的“乳娘”之一。在外人眼里,这位村妇很舍得为孩子付出。“当时三个孩子还只是婴儿。”6年里,这位“代理妈妈”寸步不离,几乎放弃了所有外出的机会。

  已是初春,孩子可以在温暖阳光下尽情奔跑。在家门口一座土墙前,穿着整洁的小明(化名)正与伙伴们踩着滑板车一溜奔跑,王碰鱼不善言辞的丈夫在一旁守候着。“村里的孩子有啥,咱的孩子也有。”

  “这些孩子可怜,来了咱家,就是自家孩子。”王碰鱼一边给患有白化病的小明整理衣领,一边抚摸着安慰肤色黝黑的小照(化名)睡觉。

  一旁的小静(化名)没有一丝动静,王碰鱼叹息道,“这孩子长得漂亮,只是患了病,已经6岁了,仍然是婴儿模样。从来没着过地、说过一句话。”这个母亲坚持一天给女儿擦洗三次身子。“就想让她像别的女孩儿一样,干干净净。”

  由于外界流传着“靠寄养孩子赚钱”的质疑,这些村民更加小心翼翼地爱护自己的名声。村里第一个“代理妈妈”成爱红说:“一开始,每个孩子只给270元人民币到300元不等,只够吃喝钱,孩子们的穿衣看病等其他费用都由政府承担。”

  成爱红家同样寄养着三个患有脑瘫的孩子,她连续7年给孩子按摩身体,目前已有一个孩子能够行走。

  走在村子里,常能遇到带着孩子散步的“乳娘”,村子中央安装了健身器材的活动广场,成为她们聚集的地方。“寄养”是她们经常讨论的话题;“收养”,则是她们不愿谈及的。程萍说:“孩子们长大了,只要一找到收养的人家,都要被送出去收养。新家庭可能远在他乡,甚至远赴重洋。”

  儿子小明年前已被福利院申报涉外领养,这让王碰鱼不忍面对。每当被人问及,她的眼泪就止不住。“如果那一天真的会来,我不敢想象。”6年了,三个孩子只有一个能走路、会说话。王碰鱼有一个愿望,“想听其他两个孩子叫声妈”。(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