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25岁IT男微博播报死亡 “网上入殓师”记录逝者

2013年03月24日 13:03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0)

  “@苏然冉,女,12岁,脑癌……8岁丧失了爸爸和弟弟……”这条微博发布于2013年2月26日,来自于一个名叫“逝者如斯夫dead”的微博博主。一个普通人的死亡信息,被一个普通人的微博发出,获得了上千次的转载。

  这个草根微博的博主来自福建,是一名普普通通的25岁男性IT从业者,姓林。他的微博只关注去世的人的微博账号,目前已经播报了400余人的离世讯息。林先生对自己微博的定位人群是,“会去看离世者微博的人”。他每天利用闲暇时间浏览逝去者的微博,在确定其已经死亡之后,就会利用微博做一个死亡播报,介绍死者信息及死亡原因,并且根据死者特点加入温情的文字。

  每一位逝者都有故事

  “逝者如斯夫dead”是学计算机出身的,成为“网上入殓师”纯属偶然。2011年7月,他转发了一条名人逝世的消息,同时发布了来自上海市闵行区的网友“潘小迷糊”的死讯,这名叫“潘小迷糊”的网友,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在一家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工作,是个英年早逝的女生。如同每天网络上数以千万计的微博一样,这条微博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关注。

  林先生想过,自己坚决“不营销,不买‘粉’”,去做别人没有做过的题材,靠温情祭奠逝者,试一试能做到多大程度。后来,这条微博得到了4个评论,这4条评论给了林先生做下去的勇气和力量。他觉得,就算是这样的祭奠“星星之火”,也终会“燎原”。

  一年半之后,“潘小迷糊”的最后一条微博,有了近15000条评论,内容是她正在关注一家女性商店。在倒数第三条微博中,“潘小迷糊”写道“白细胞一千八是神马概念……”一个最后一条微博还在惦念着逛街的女孩,就这样突然离世。而不少网友每年都会到“潘小迷糊”的微博上“点燃”虚拟的“蜡烛”寄托哀思。

  “大家好,本微博只关注微博灰暗的头像,阴气很重,施主自重。欢迎大家@我亡者信息。”这是“逝者如斯夫dead”的早期“招牌”。

  截止到2月28日,“逝者如斯夫dead”共发出了406条微博,拥有9万多名粉丝。与每天“微博”不离手,几分钟就发一条的“名人”不同,“逝者如斯夫dead”每天只发一条微博,每条微博只写一名逝者的信息,内容温情感人,而每天微博的评论数均维持在数百条至一千条不等。逝者中有名人,但更多的是普通人。有喜欢听林峰的歌,在豆蔻年华离世的小姑娘,有溺水身亡的球迷,还有横遭车祸的代课教师,尽管这名代课教师生前只发了一条微博:“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

  许多平凡逝者的背后,都有着令人潸然泪下的故事。“@一位癌症妈妈,女,31岁,骨癌。有三个孩子:八岁女儿帮忙做饭,儿子负责洗碗。截肢怕吓着孩子,说脚‘放在’医院治病。骨癌不算大病医保范围,甚至想卖眼角膜,但是老公从未放弃对她的治疗。网友帮他在天堂网上建的纪念馆……”这是“逝者如斯夫dead”的一条微博。

  当一件最简单的事情坚持久了,其带来的影响难以估量。原本素不相识的陌生人,通过访问逝者的微博和个人空间,重新认识生命,也开始重新认识自己。

  记录逝者的点滴

  由于自己出身“草根”,林先生知道,一个普通人的微博,是很难得到关注的,更何况微博内容又是逝者的信息。“一开始只是单纯地想做个互联网产品而已。因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资源平台变得越来越整合了,你不需要动用太多技术,只要有创意,就可以执行。”他告诉记者。

  “我也看过一些网上灵堂的微博,就是简单的一句话。所以你就得想,怎样让大家更容易接受。内容也变化了好几次,从早期的温情文字到描述逝者平生的小事,从配图到截取逝者微博的内容等等。”林先生如此不断精心完善着“逝者如斯夫dead”的微博。

  除了网友主动要求之外,林先生按照关注顺序发布微博,工作琐碎而平凡。“我会把逝者的故事写出来,仅此而已。”对自己的“成功”,林先生感到有些意外,“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来看。”逝者的信息,有的是他不断从网络上搜索完善的,也有不少是老“粉丝”们主动提供的。由于很多人在微博上呈现的信息都是支离破碎的,林先生不得不尽量将这些信息逐一核实,联系在一起,写出“有点纪念性的东西”。

  除了查找完善信息,更繁琐的一项工作是“审核逝者”。他有一个专门的微信账号用来收集逝者的信息,在这些繁杂的信息里,林先生必须凭借自己的方法判断他们确实已经离世,而这,需要浏览逝者微博的大量信息。一般而言,在微博停止更新之后,逝者的好朋友们会在上面开始留言哀悼,此时,林先生就会关注这名逝者,确定很长一段时间的确无更新后,方才能发微博祭奠。

  在这一过程中,最令林先生倍感揪心的,则是目睹濒临死亡的人,所发出的最后的微博,在这些微博发出之后,他们的头像永远按下去,再也不会亮起,也再不会更新。他告诉记者,这些博主们发出的最后几条微博,往往就是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最终遗言,有的时候,他阅读着这些文字,会对着屏幕不禁抽泣。“悼念是一种心境,遗物可以是微博里的文字,也可以是过去逝者坐过的一把椅子,有心境就有一切。”林先生这样解释自己的所作所为,“不论是新的奠基方式还是旧的奠基方式,大家都是在现有的条件下最大感情的投入。”为了做出“尽量中立”的描述,他每天都要花大量个人时间浏览信息,考虑措辞。

  事实上,在“逝者如斯夫dead”之前,也曾经出现过一些网络祭奠平台,但因为各种原因,关注度并不高,很多最终销声匿迹。

  并不是每一位逝者的家属,都希望亲人的微博在过世后被更多人关注。对于要求删除微博的亲属,林先生表示自己非常理解,并按照他们的要求删除。其实,在很多国家都有“讣告作者”这样一个专门的职业,但是在中国,由于很多文化差异因素,人们对逝者的祭奠和感情表达依然有些讳莫如深。

  让更多人重新认识生命

  林先生挑选逝者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你得到的信息足够多,比如那人写了很多微博,其次,即使那人写的微博比较少,但是每条都有质量。”“我在写的时候会尽量把大家都写得很好,让人都记住他。”林先生如是说,而为了把他们写得“很好”,他经常长时间阅读逝者生前的微博,宛若阴阳两隔的心灵对谈,之后,从逝者人生中最具有人性的一面切入写作,有时候也加上自己的评论和相应的图片,以讲故事的形式,记录原本鲜活的生命。

  在互联网上,有时候逝去的人就在网友的身边,但因为各种原因互相却浑然不知。“在这里见证了很多生死离别……世事真的很难料,关注博主那么久才发现我们竟有三个共同关注,小时候从不认为生命脆弱,直到身边有人经历才开始感慨……”微博“甜甜爱人”如是留言。

  引起了许多网民的关注,也让更多网友重新认识生命的价值。“每当情绪低落,内心失去平静的时候,就会翻着看看。能健康地活着,已是不易,还有什么好想不开、放不下的?”珍惜“两个字都会写,怎么才算做到,真要好好想想。”微博“鱼儿鱼饵”如此写道。

  有一位名为“崔小猴”的网友则写下了如是这样一段话,“当我看到‘逝者如斯夫dead’的微博里,一个个再也‘亮’不起来的曾经鲜活过的生命时,就觉得其实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珍惜我们还能拥有的一切,不管它是好是坏,在未来的某一天都将消失不见。不要再争吵,不要再怪罪,也不要埋怨不要侮辱,抛开所有消极情绪。过好每一天吧,爱生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迄今,林先生拒绝向记者透露自己的姓名,他希望这个秘密依然能够得以保守。因为,即便是他的女朋友,也不知道他拥有这个微博账号。而在“逝者如斯夫dead”的微博上,除了透露他是白羊座之外,没有其它任何个人信息。

  由于微博关注是有上限的,林先生发现,按照自己现在的发文速度,每天关注一名逝者,每天深夜发布一条信息,还能发四年多的时间,而那时候他已经是而立之年了。而目前,他手里还有100多名逝者的信息,尚在“排队”等待公布于众,而据他所言,这个名单还在加长中。

  现在,林先生有了一个新的想法,他在微博上目睹了一些病人因为缺医少药而离开人世,曾萌生了从事公益的想法,“让他们过几天最舒服的日子,用最好的药。”林先生对记者说,不过他觉得自己虽然因为微博“出了名”,但个人力量毕竟还是太小。记者 赵昂 实习生 王呈

【编辑:何敏】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